文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我们称之为文体。我们常用的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戏剧等。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语文阅读教学,则指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文体知识枯燥难懂,在学习文体知识的时候,学生经常搞不懂究竟什么是文体,不同的文体又有着怎样不同的特点。而阅读学习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所在,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段落大意,这些问题更令学生迷茫。那么,学生应该如何利用文体知识,更有效地学习语文阅读呢?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将文体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联系在一起,有效地进行教学呢?通过阅读体验,渗透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不明晰的概念,只有借助阅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文体,了解文体知识,培养文体意识,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八课,是巴金先生的散文《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出现在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所以《小狗包弟》也是一篇散文。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散文有什么特点。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带领同学们来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选自巴金先生的杂文集《随想录》,讲述了小狗包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
巴金先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歉疚和忏悔之情,讲述了六个零散的故事情节。分别是: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小狗包弟的来历、家人朋友对包弟的喜爱和包弟的可爱、文化大革命中包弟成为包袱、痛别包弟、怀念包弟。这六个故事情节没有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的手法也不拘一格。既叙述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又抒发了自己对“文化大革命”戕害人心灵的控诉,最后表达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悔恨和自责。然而,在零散的同时,又有统一之处。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明确而集中的,不论手法多么的灵活,内容多么广泛,情节多么跌宕起伏,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主题而服务的,即:用小狗包弟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那个疯狂的、泯灭人性的时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愧疚之情和敢于说真话的品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的是故事,“不散”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课文讲述至此,教师就已经基本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也越来越清晰。通过对散文特点的提问,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情感变化和线索,解决关于这篇课文的重点问题。根据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说重在叙事,诗歌重在抒情,戏剧重在描绘与寄情,每一种文体都有其侧重点,教师应该把握这个侧重点,重视文体,依体而教。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一篇小说。讲述了老人出海打渔与鲨鱼搏斗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桑迪亚哥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品格的赞赏。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和生活的一种文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在学生了解了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通读全文,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和情节。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的高潮。桑迪亚哥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环境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因为是小说的节选,所以对小说的环境描写不算太多。而情节,则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桑迪亚哥和大马林鱼搏斗了三天两夜后又和鲨鱼搏斗了五次:第一次用鱼叉和一条鲭鲨搏斗,大马林鱼被吃掉了四十磅;第二次用绑着刀子的桨和两条星鲨搏斗,鱼又被吃掉了四分之一;第三次用刀子和一条犁头鲨搏斗;第四次用短棍和两条星鲨搏斗,整个鱼身都被咬烂了;第五次用舵把和一群鲨鱼搏斗,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课文讲授至此,教师就已经基本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让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文体知识。
本篇课文是以刻画桑迪亚哥为中心的,通过桑迪亚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鲨鱼的五次搏斗,表现了他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以及坚忍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通过文体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晦涩难懂的文体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和系统的掌握文本的内涵,从而更好的理解阅读文本。而通过阅读体验,也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文体知识,真正的爱上阅读。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读,也等于没读。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来说,重视文体并不等于将文体知识当作“牢笼”,禁锢学生开放的思维。也并不是用严谨的文体知识统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形成千篇一律的答案。重视文体是将文体知识当作媒介、手段和工具,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而对于教师来说,重视文体也并不是灌输文体知识,而是在适合的时间利用适合的文体知识,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山西职称。
作者:辛欣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