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一体的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可以更好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人文化的自然科学课才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法则。基于此,文章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意志品质、感悟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培养生命感五方面论述了人文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素养;渗透
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天然的素材。把人文素养的理念渗透在生物学科中,是新课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
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当务之急。新课改要求生物教学必须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涉及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教育。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态学知识和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价值观的教育。如,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环境与稳态》第六章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第1节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习这两节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课堂讨论来真切感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一)科学看待DNA技术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此后这项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的生殖”这一章后,就可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难题。(二)科学看待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是当前人们争议较多的话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对转基因作物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课外调查,课堂上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来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并不是全部,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播下人类文明的种子。
三、培养信心、耐心、恒心、责任心等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责任心等意志品质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有个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在该实验教学中,课前先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探究。探究的第一步是设计实验,让学生满怀信心。有的学生会设计出优于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可以把他(她)的方案拿出来和其他学生分享,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意外,比如,在这个实验中可能出现在有氧的条件下,在反应后的培养液中滴加浓硫酸和重铬酸,溶液会变成灰绿色。这与实验的臆想结果是截然相反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酒精并不是只在无氧呼吸中才能产生,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不足的条件下也会产生酒精。通过这个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学到酵母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信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等意志品质。
四、感悟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
生物课从某些角度来说是一门生命的美育课。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且审美能力是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章节培养学生感性化的、直观化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在高中教学中,可以通过“种群和群落”等章节培养学生理性化、艺术化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伟大。
五、培养生命感,增强生命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短暂与无穷,从而培养学生珍爱、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黄沙滚滚的沙漠上生长着茂盛的仙人掌,不起眼的小种子也能破土而出,飞蛾为繁殖后代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充满力量的画面,使我们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中生物美的同时,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并上升为一种哲学思考———我从哪里来?我该如何对待生命?这样学生自然也就增强了生命意识。总之,生物科学是温情的、关注生命价值的学科。中学生物教学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润泽学生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将德育植育人文沃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静.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学大众,2008(7):38-39.
[3]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马艳霞 单位:云南普洱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