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现代设计风潮里,越来越多的时尚人士受到了意大利现代设计的影响。针对意大利现代设计和中国设计的融合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意大利现代设计;中国设计;渗透;发展
引言
意大利设计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思维,在世界设计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在中国现代设计风潮里,越来越多的时尚人士也受到了意大利现代设计的影响。
1意大利现代设计与中国设计之间的对比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设计里,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在当今设计论坛上,中国设计具备深厚的文化性和民族性,因此也更让人崇拜和敬仰。如果说“民族文化”是中国设计的灵魂,那么“现代时尚”更为意大利设计所推崇。中国设计中与浓郁的东方特色不同,意大利具有符号化的艺术表现特点,亚平宁半岛的美丽风景、米兰的时尚潮流、雕塑艺术、意大利歌剧、意式美食……都让意大利这片土地变得更具气质和诗意,使意大利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在世界上具备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著名的意大利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乌贝托•艾科曾经这样说过:“意大利有一套设计哲学,也或许是一套设计思想体系。”除了相应的文化特性,中国设计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当下国民日常的生活消费方式,在衣、食、住、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都使我国设计企业找寻到了一种新的发展创新。用比喻来说,意大利现代设计和中国设计之间具备的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关系,就好像是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朋友,虽然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但也有着相似的核心理念。将创意转变为产品,将文化转换为效益,是当前中国设计和意大利设计最为契合的发展核心。
2意大利现代设计与中国现代设计的融合和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设计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态势远不如西方国家,但是,可以看到的是,“中国设计”的品牌效益也在随着世界的脚步砥砺前行,具体分析如下。
2.1打造优质的品牌设计
在米兰大教堂周边街区,沿街的商店展出了最新款的家具和服装。时尚爱好者们能够随时走进这些品牌旗舰店,将那些新潮产品收入囊中。而且意大利设计还形成了一系列引导型的设计产业,如每年定期举办的米兰时装周,把设计研发到工厂生产以及宣传销售整个系统联系起来,将“设计”和“生产”充分地融为一体,由此而知整个国家对设计产业的支持,使意大利设计拥有无比的开阔性,体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在中国,进行全球性品牌战略推广的企业有很多。中国具有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制造产业,尤其是在广州、浙江等沿海城市,具备发达的制造产业链。在义乌、潍坊等一些制造业发达的中小城市,沿街的作坊看似毫不起眼,却出产着十分优秀的品牌设计,通过网络、物流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很多设计工作者为了打破“中国只会制造”的发展魔咒,吸收优秀的意大利设计师,开始了“中国设计、意大利制造”的探究之路。
2.2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尽管意大利设计在全球已经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它仍然努力吸收着不同的发展个性,使自己的设计风格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例如在意大利著名家居品牌DRIADE的主题展览现场,中国设计师谢东的骨瓷系列、家具系列作品,以其浓郁的中国色彩,让众多设计师感受到了来自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意大利ALESSI公司等众多意大利设计师的工业产品,都格外出彩,每个产品细节都体现出设计师本人对待生活的独特个性。再比如,中国是意大利纺织业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Mila-noUnica意大利顶级纺织面料展主席SilvioAlbini曾经在针对于中国的设计合作中曾指出,MilanoUnica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融合在一起,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为纺织业分会进行交流合作,将世界上最好的纺织面料介绍到中国的布料市场上,从而研发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服装面料和辅料产品的设计开发。面对中国的家居时尚、产品潮流和商业化设计走向,广大设计工作者要从中、西方体系中找寻出路,更好地引领设计的发展思潮。
2.3形成科学的产业研发链条
设计归根到底是要探寻适合产业发展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价值点还是利益点,中国设计和意大利设计都有相似的研发目标。从研发、设计、生产、市场、销售这些环节的推行中,积极构成、寻找科学系统的产业链条。当然意大利的企业具有很充足的经验需要我们来借鉴,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单靠模仿创作和机械生产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容易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设计工作者可以借鉴意大利设计产业的发展经验,不断调整,创造出适合本民族发展的产业体系。
3结语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设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和探索。为了让中国设计中更多的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意大利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应该共同携手,在品牌塑造、创新价值等方面进行不断的突破。使全球都能关注中国设计,关注意大利设计,让东方美学和西方思想相互吸引,从而呈现出独特多样化的民族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曼.意大利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4.
[2]周晨曦.中意青年消费者轿车外观设计审美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3]李慧.平面设计中符号语言的意义探讨[J].包装工程,2013(4).
作者:李强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