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工程裂缝出现的原因
1.1原材料质量问题
由于所使用的材料内部初始微裂,就容易造成部分裂缝,例如:混凝土本身组成成分相对复杂,一旦物理性质出现了变化,就可能导致裂缝的出现。在建造建筑期间所使用的原材料的种类较多,因此,由材料所引起的裂缝也较为普遍。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常常出现贪图便宜,引进质量低劣的材料等情况,这样对于建筑物的空间稳定性、承受能力都有所影响,这样所引起的裂缝也是非常危险的。
1.2环境问题
建筑施工所处环境的湿度、温度变化,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基变形、荷载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裂缝,这也关系到施工质量的优劣。但是从目前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裂缝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预留必要的洞口或者是底下几层的建筑,出现裂缝的概率更大。
1.3建筑物结构次应力问题
当前,结构内应力的计算通常都会使用一些公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为了最大限度地简化计算,常常会针对建筑物的受力情况以及构造来进行假设。不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些假设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没能够计算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次应力。由于估计上的差别,设计上的忽略,也容易产生裂缝。
1.4外负荷问题
一旦施加于建筑物或构筑物某一构件上的外负荷过大时,就容易出现构件内部直接应力远远超过构件能够承受的限定值,就容易产生裂缝。
2建筑工程裂缝防治的有效措施
考虑到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基本情况来看,裂缝是有害的,但是同样也是可以控制的,所以,需要从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入手,来防治建筑工程裂缝的出现。
2.1设计上
第一,在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的各种顶板、立墙、底板后者是其余特殊的构筑物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空洞,例如:方孔型、圆孔型等等,在部分结构当中,由于长方向上出现了截面突变等情况,在变截面的转角、空洞等部位,由于温度收缩的作用,就会出现较大的集中应力,最终导致劣等的出现。当板的边界受到了全约束的情况下,板会承受均匀收缩作用或者是均匀降温,无孔板内就会有均匀拉应力产生,由于拉应力的轨迹线是均匀进行分布的,如果板内存在圆孔、方孔、矩形孔,力线就会有绕射现象产生,在孔附近的集中区域或者是密集区域的应力就会有所增高。在空洞的转角处,考虑到钢筋混凝土本身所具有的徐变以及塑性性质,空洞角部具有一定的圆滑性,导致此处应力集中相对理论值偏小,但是针对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来说,又足以导致其开裂,因此,在建筑物空洞转角处常常会出现斜向的裂缝,所以,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当中,我们需要注意应力集中所产生的裂缝控制;第二,对于水池类所使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一般来说,其厚度都不大,高度也控制在4m到5m之间。这一类结构最容易出现的裂缝是从池壁的上部出现的,由于边缘效应引起的裂缝,裂缝主要呈现出上宽下窄的情况。所以,在水池的横断面、纵断面的四个角,在施工缝的上下各配置4根较粗的钢筋,也称之为“暗梁”。在容易产生裂缝的薄弱部位,增大其含钢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也能够增强结构的抗裂性能;第三,砖砌体冻胀裂缝的预防,设计是最根本所在,需要将基础底面埋设在冰冻线之下。考虑到取暖条件,建筑物将冻结的深度与折减系数相乘时,需要注意在土壤冻结之前,建筑物能否交付使用,否则就要考虑到施工期间取暖条件的缺失,实际当中的冻深要大于设计标准。
2.2施工中
第一,做好混凝土原材料技术标准和质量的严格控制。尽可能地减少粗细骨料当中的含泥量,对于骨料的配合比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遇到水化热、强度等级以及收缩之间存在矛盾的时候,就需要考虑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例如:防渗、防水等方面,从而合理的选择施工方案,在满足强度条件之下,混凝土水灰比应当尽可能的降低一些,并且添加减水剂。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特点,可以利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标准,来减少收缩、水泥用量以及水化热。提升混凝土的振捣、浇灌等技术,这样有利于混凝土密实度的提升;第二,对于薄壁型的结构而言,防止混凝土收缩是主要的裂缝控制措施,混凝土在浇灌时应当分层散热的进行,然后再做好养护保湿处理,预防温度、湿度出现过强的变化,并且需要确保振捣与浇灌的密实性。根据施工条件,确定拆模时间,一般来说,混凝土应当尽可能的多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总之,在建筑工中国医学期刊程施工当中,我们需要尤为的注重裂缝的产生原因,并且做好裂缝的防止,如此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让用户放心使用、安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