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的化工技能训练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依据教学的课题要求,对学生进行讲解叙述,陈述事实,并说明完成工作任务的程序、操作要领和意义。化工专业技能中的操作步骤和主要流程都需要运用这种讲解叙述法,使完成过程具有针对性和逻辑性。第二,教师使用示范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观察和学习,不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通过清晰的观察进行模拟操作,更快的掌握操作技能。第三,化工技能教师在授课中应指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理论知识进行多样化的实际操作,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第四,教师将学生带入工厂中进行实地操作,以完善动作技能。
2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仿真操作的教学方法。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化工技能训练,通过现场模拟软件,利用键盘和鼠标加以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可以使学生直观的面对生产设备,观察生产流程,进行亲自操作。所有的操作项目都用数据来显示,可以重复操作,也可以随时进行中止和继续,这样就打破了学生在化工技能学习上的局限性,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仿真操作可以通过模拟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提高面对事故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化工生产技术中出现的难题,培养开发创新能力。第二,在化工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电化教学的手段。电化教学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电教教材,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解和记忆,适用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技能水平。第三,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不同的操作制作成规范的课件,将操作内容具体化,快捷方便,使现场的演示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3化工技能教学的探索和改革
第一,在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对当今化学工业面貌的了解,掌握化工过程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关注安全生产、废物治理和生产设备材质等问题,建立学生的基础的化工意识,掌握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以后在工作中清晰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难题。目前,高职化工生产技术的教材重视理论却缺乏实践,在教学上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模式,教材陈旧落后,理论与实践分离,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死板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对化工生产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改革,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第二,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新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为基础,坚持适度原则,摒弃落后的理论知识,增添先进的知识内容,完成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合。同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完成任务为学习方式,将技能学习课程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突出高职化工技术对实践的需求。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按照任务与知识的关系设计课程。以典型的产品制造为主体,将工作具体化,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三,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从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出发,改革教学方法。首先,采用灵活机制的教学方式,使用教学仪器和设备进行现场演示,可以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仿真实验室进行。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实现二者的一体化教学。其次,将项目教学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通过实施具体项目,实现课程内容的价值,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加强化工仿真系统的完善,精选与特色教材相配套的仿真软件。在学生完成理论课程之后,通过仿真训练,依照计算机采集的数据进行生产过程的诊断和研究,分析操作参数的合理性,学习评估和监控,达到仿真操作的教学效果,填补教学训练的空白。最后,可以将模拟装置投入到化工技能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解决化工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增加实物模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生产模拟装置。通过一段时间的仿真训练,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定流程,制造化工设备的实物模型,联系生产实际制造模拟装置。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工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加深对化工生产流程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让学生通过自我动手设计找出化工工艺流程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出科学合理的生产模式。第五,在化工技能训练中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学生毕业后的上岗做好铺垫。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让学生进入生产现场亲身感受生产过程,加入生产劳动,强化学生的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获得工作经验,感受企业文化,尽早地掌握企业的管理制度,解决化工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化工技能上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职化工的技能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顺利上岗,找到发展方向,相关工作者必须提高对高职化工技能训练教学方法的重视,在探索中全面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方向和具工程项目管理体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员做出贡献。
作者:戴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