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盈余管理计量作为盈余管理研究的基础,始终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分布检测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和具体项目法是对应计操纵的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是对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计量,而盈余管理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行为的。
二、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概述
(一)应计利润分离法
应计利润分离法将利润分为操纵应计利润和非操纵应计利润,运用操纵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因此,应计利润分离法就是通过研究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因素,将操纵性应计利润从总应计利润中剥离出来。应计利润分离法下的计量模型主要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截面Jones模型,Industry模型等。1.Healy模型。Hea(l1985)首先开拓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构建了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Healy认为,非可操纵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比较样本应计利润总额的平均值来检验盈余管理。Healy模型假设,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保持不变,在任意会计期间操纵应计利润代数和零。该模型没有对操纵应计利润和非操纵应计利润进行区分,而是以总应计利润的平均值代替非操纵应计利润。ACCBLEt表示t期扣除营收入税款、现金、折旧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和,REVt表示t期的收入,ARTt-1表示t-1期扣除应收税款后的应收款项,EXPt表示t期的费用,OCALt-1为t-1期其他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和。
(二)应计利润分离法计量模型的分析总结
上述七个计量模型中,其构建都基于一些特点的假设,而这些假设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公司。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2015年第9期中旬刊(总第600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9,2015(CumulativetyNO.600)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以及Industry模型和KS模型均属于时间序列模型,而截面Jones模型采用截面数据,属于截面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假设样本公司的经营周期长短在估计其和事件期保持不变,而截面回归模型则假设相同行业的样本公司具有同样的经营周期,而这两个假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公司。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对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和Industry模型研究后得出,三个时间序列模型在区分操纵应计利润是差异明显,但是鉴别盈余管理的效力不高,其中修正的Jones模型鉴别盈余管理的能力最高。Guay,Kothari和Watts(1996)对评估模型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根据股票价格与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的关系假设做出预测,然后对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模型区分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Bartov,Gul和Tsui(2001)通过检验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关系的评估方法,对计量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时间序列模型相比,截面Jones模型能更好地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国内关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比较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多是从理论角度述评其优缺点。夏立军(2002)认为,与时间序列模型相比,截面模型能够得到更大的样本量,能够大大减轻样本的生存偏差,并且截面可以用来检测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刘文达、于长春、张宏伟、孙文娟(2011)运用2001~2008年沪深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根据修正经济利润计算的经营性应计利润,对七类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现有的计量模型不能完全捕捉盈余管理的信息。
(三)具体项目法
具体项目法的建立是依据一些极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项目,专门针对具体的应计利润项目进行研究,如针对坏账准备的研究(McNichols和Wilson,1988)和针对保险行业的索赔损失准备研究(Beaver和McNichols,1988)。具体项目法使研究者可以根据对公认会计准则的理解,获得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关键因素的直觉;此外,具体项目法可以应用于那些业务活动导致大量被操纵的应计利润的行业。但是,这种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制度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具体项目法往往局限于小样本,研究结果难以推广。
(四)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
自安然事件时间以来,国际国内加强了审计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力度。SOX法案实施后,应计项目的操纵程度受到了限制,使得很多企业被迫转向更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企业通过操纵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误导利益相关者相信财务报告目标通过正常且真实的经营活动予以实现的行为,即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例如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提高收入、通过增加广告费支出或研发支出来提高费用支出,或者通过股份回购、资产并购等事项来操控企业的盈余。Roychowdury(2006)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述,认为企业主要通过增加销售折扣或改变信用政策、提高产量、减少可控性期间费用支出等手段实现预期盈余目标。Roychowdhury借用Dechoweta(l.1998)设计的思路来计量企业正常经营现金流(CFO)生产成本与可控性期间费用,由此计算出异常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期间费用(企业异常费用可由企业实际可控期间费用减去正常可控期间费用得到)。DanielA.Cohen,AiyeshaDey,ThomasZ.Lys(2008)运用这些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大量检测后,发现萨班斯法案颁布后,企业通过应计项进行盈余管理的水平降低,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上升。真实盈余管理发同时影响应计项目和企业经营现金流,而且其方式多种多样,十分隐蔽,难以预测。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源于管理者正常的经济决策,一部分是受操纵者的蓄意操纵。因此,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的关键是从实际盈余中分离出操纵盈余和非操纵盈余。目前,针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相对零散,并未形成统一标准,故未来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五)分布检测法
BurgstahlerandDichev(1997);Degeorge,Patel和Zeckhauser(1999)等学者提出通过检测报告盈余的分布函数检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不区分操纵和非操作应计利润。具体做法是:先假定未实施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且其密度函数是平滑的;然后画出目标公司管理后的盈余密度函数分布图,观察其分布曲线是否与假定的正态分布相吻合。在具体操作中,常通过盈余管理动因来确定相应的关注点。若关注地啊存在异常分布,表明此处存在盈余管理。目前,实证研究中常用的关注点有:盈余为零点,上年盈余,本年度分析师预测的盈余。分布检测法的应用大大简化了盈余管理的检测,结果直观且较为准确。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关注点的确定要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差异性,研究者需准确而全面的确定合理的关注点,难度较大;二是分布检测法并不能获得关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或程度的信息,应用价值不高。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及模型的分析,发现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和模型各有优缺点,目前还不存在最完善的计量方法。随着盈余管理方式的复杂多变,Cohenetal(2008)及刘启亮等(2011)研究发现,公司会同时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来调节利润,如何将二者分离,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借鉴国外模型,如何将国外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适用于我国经济、政治环境,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张伟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与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