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优化研究

摘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掌握关于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并能从事体育活动的经营、管理、开发,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求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关于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该掌握关于经营管理、健身指导等多个方面的实践能力。实践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实践环节入手,对该专业在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实践;优化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是在1993年创办的,全国至今已有230余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改专业,并且它成为了高校体育专业的主干专业之一。2008年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重心向大众、休闲体育和全民体育转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明确了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健身、娱乐指导和经营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仅可以使得大学生们认识并真正接触社会,也可以获得实践学习的经验,不仅如此,通过实践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实践环节中要保持与时俱进。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实践应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安排和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形式是一样的,安排到学校进行教育实习,部分高校安排短时间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俱乐部或社区体育场所),有些高校任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种类型的实践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所以对于实践环节的优化刻不容缓。1.1对于实践时间的安排不合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雷同目前从大部分学校的情况来看,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大一到大三主要是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大四阶段由于面临毕业论文的撰写,实践效果并不明显。从这样的安排看,学校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环节。就以健美操为例,大部分高等院校安排的专业课内容均以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为主,没有特色的教学安排,最后导致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缺乏自己的特色,在面对社会流行的如普拉提、瑜伽、拉丁、搏击等多样式的运动方式时更是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性创新人才才是其主要目标。1.2实践场所、类型及其条件有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锻炼,从而得到提高进步的专业[2],学生只有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实践效果才有显著的提高。从目前高校来看,安排学生主要的实践基地为学校、俱乐部、健身场所等,并且一部分都是学生自己去寻找实践场所,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时,只是进行一些基础教学任务,相对来说实践类型要单调,另一部分在俱乐部实习的学生,由于这些实践环境条件有限,不能取得有效的实践效果。1.3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和安排的时间都较少,再加上学生自主性不高,论文撰写中很少用真实的数据说话,因此导致论文的质量偏低,进而影响到学校对于该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安排[3],进一步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最后学生面对多样的社会体育时只能重新学习。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实践应用环节中的优化

2.1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等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实践应用环节上必须与其他体育专业等分离开来,避免出现同化趋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时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本专业综合素质的要求,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能够从事对口的职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2.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内容构建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仅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不断完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眼光来看,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着力提高学生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所以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有配套的授课计划、考核和管理办法,还要有针对性对个科目进行组合。从内容构建方面来看,一定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构建必须兼顾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技能的提高。在此基础之上,应将教学内容的实施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使学生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总结和改进,最终成为社会需要人才[4]。

2.3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培训

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一方面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忽略;另一方面也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导致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受限。目前,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参与教学实践的指导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效果必将受到消极的影响,这将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社会体育的发展不相吻合。面对这一问题,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与指导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问题的解决,对于满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在实践环节当中的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站在优化实践环节的角度去考虑,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由高校牵头与健身俱乐部、企事业单位、体育管理部门、社区等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派选专家、学者组成教学实践指导小组,共同制定教学实践的实习计划和实施步骤,然后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的教学实践。

2.5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职业技能实训和校外的专业实习两方面组成。而校内职业技能实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由于高校自身具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充足的场地和经费等优势条件,所以校内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必然具有可行性[4];此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能够与科研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还可以对职业环境进行模拟,让学生充分体验职场的压力与责任,真实的感受职场的氛围,同时可以利用有效的考核手段来提高实训的效果,不断增强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为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势在必行。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保障措施

3.1学校制度层面的保障措施

首先学校要明确规定该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并以它为中心,在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制定与其相关的规定,以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3.2学校硬件层面保障措施

学校应根据该专业的实际需要,从学校硬件设施方面考虑,主要是从校内实践设施和条件这一环节出发,对校内的有关设备进行及时的改进,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效果。

3.3评估层面保障措施

除了学校结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与需求构建合理的教学任务、内容方法、教学效果等课堂评价体系,学校还需引入以用人单位等职能考评机构,从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定期开展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以便完善校内考核评价标准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4.结论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应用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实践途径,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加强实践环节的保障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更能体现出该专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1):9-11.

[2]李庆军,钟波,杨连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民营科技,2013(9):12-15.

[3]樊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研究[J].社会体育学,2015(5):6-7.

[4]方永航.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创新管理,2015(8):14-15.

作者:刘学鹏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优化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xyjj/180692.html

    相关专题: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皖南医学院成教院


    上一篇: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不足及策略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