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城医专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
1.1内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
目前,白城医专的内科学教育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方式,采取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固定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联想能力的发挥,其结果是学生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无法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严重背离高职高专的教学宗旨。
1.2多媒体教学在内科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笔者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每次授课时,预先设计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容易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点。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医专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巧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1: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教学难点之一,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可以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的图片进行组合,形成流畅的动画,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例如2:学习心肺复苏课程时,使用动画效果显示心肺复苏体位开放气道手法操作,情景再现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方法等,这种多媒体教学是传统黑板教学无法比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教师可以较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生动讲解疾病的病理特征,近距离展示疾病治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轻快的掌握知识的结构分布、区分重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3病例分析法(CBS)法结合传统授课方式的运用
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病例分析法(CBS)是高职高专内科疾病教学的重大突破。通过病例指导学生先自己动手提出完整的治疗方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治疗方案的正确性,通过实践让学生系统运用所学的内科学知识。讲授新内容前,先展示病例,设疑,最后提出问题。例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授课病历编写如下:男性60岁患者,因突发胸闷胸痛2小时,恶心、呕吐1次入院。2小时前,患者晚餐后突发胸闷,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上腹部绞痛,持续2小时无缓解,并感恶心、非喷射性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大汗、面色苍白。入院体查:体温36.7℃,呼吸20次/分,血压80/50mmHg,神清卧位,口唇发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5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腹部饱满,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既往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2年,有吸烟史20支/天×20年。辅助检查:1.ECG:Ⅱ导联ST段抬高0.3mV,Ⅲ导联ST段抬高0.5mV,aVF导联ST段抬高0.3mV,Ⅰ导联ST段下移0.2mV,aVL导联ST段下移0.3mV,V3、V4、V5导联ST段下移0.1mV;心肌酶:CK241U/L,CK-MB11.4U/L;血常规:WBC11.85×109/L,N70%;肝肾功能正常;血脂TC5.34mmol/L,TG1.85mmol/L,LDL-C2.80mmol/L。病例设问:1.患者胸痛有哪些特点?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该病的病因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和回答胸痛的特点后,提出初步的诊断,从而引出本节重点教学内容即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当学生对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3.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与哪些疾病鉴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确诊方法。
2.白城医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师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他们需要国内外疾病的最新知识,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学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这些都是对当代教师的挑战。因此,教师不仅要广阅书籍,还要懂得探索和学习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运用计算机技术收集临床典型病例,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2.2教会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与“学”的双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传播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使学生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全世界每年有200多万篇生物医学文献发表在4万种医学杂志上,培养学生如果利用网络工具更快的获得所需文献,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和多媒体是工具。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巧妙运用教材和多媒体工具,创设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CBS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通过视觉的感知,将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费娜 单位: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