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母语发音与美声唱法融合
美声唱法至传入我国以来,一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科学的发声方法,美声唱法成为了衡量各国声乐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而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一直被错误地认为重声不重字。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出现用模糊的发音方式来进行美声唱法的教学,认为美声唱法就是含糊其词,甚至在表演过程中故意夸大美声唱法的发音。事实上,这是对美声唱法的歪曲和误解,美声唱法同我国传统音乐一样,注重发音的标准以及咬字、吐字,对歌唱者的发音的准确、清晰以及生动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我国声乐的传统发音注重字正腔圆,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出了“五音”“四呼”“十三辙”咬字发声规律,讲究出声、归韵、字头、字尾、起声、过腔、收声的技巧等。以字音来确定发音的位置。
做到字与声的完美结合,根据我们传统音乐发音规律以及技巧的掌握,结合美声唱法的在呼吸方面的要求和技巧,打开喉咙,追求声音的立体感和整体性,将人体作为整个发音的乐器来进行训练和把握,演唱时要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的演绎中,使发音准确,声音厚实而响亮,圆润而又不失雄厚,使声乐艺术的魅力得以展现。我国母语的发音注重以字行腔,以情代声。因此,我们在发音的过程中要做到清晰有韧性,在日常做好基本功的训练和掌握,将语言和声音以及技能有机结合。
二、我国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有机融合
纵观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孜孜不倦地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大量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也产生了形式各异的演唱方式。最早的民歌演唱注重原生态的演唱,运用纯真声,使人们感悟最真实自然的表演方式,而后北方出现了在高音区则运用了假嗓(民间称小嗓)演唱的方式,注重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强烈的地方民族风格得以展现,但这种纯真的演唱方式往往由于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柔美圆润。随着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我国民族唱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部分民族声乐教学在吸收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
随之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剧如《柯山红日》《小二黑结婚》《红湖赤卫队》《刘三姐》《刘胡兰》《海霞》《草原之歌》《红珊瑚》《江姐》等经典作品的问世,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总之,将美声唱法置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境域下,使其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文化语境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于西方音乐文化形式进行整合时,要以我们民族音乐文化语境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医学期刊征稿音乐文化为己所用。
作者:马璠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