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是依据新世纪新阶段国情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阶段国情战略抉择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首先是被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然后才由抽象的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之用思想。
古代哲学范畴,“和”被认为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的本质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协和一体。
早在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
孔子“和”的理念提出在时间上要晚得多,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和”理念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关于“和”的价值,最经典的语句就是“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是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来的,这是说和谐是天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在进入社会生活层面后,“和”就由抽象的哲学范畴变成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可以说,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从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说法,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体现了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源。西方的和谐概念源于哲学。自古希腊时期以后,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明确地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如社会领域就产生了和谐社会的理想。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的观点和“理想国”构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的和谐社会思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还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就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大部署,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发展到新的阶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依据新世纪、新阶段国情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这些社会不和谐因素已经较为严重地制约经济社会良性发展,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医学期刊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