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和设想,应制定各种复杂抢救预案,急救设备、药品、物质配备基数合理的优化和改进,对抽组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进行集中培训和发射前反复实战演练。神九载人航天任务,有三名航天员,其中一名女航天员,我们在第三责任区组建9人的载人航天救援队,高级职称医生6名和高资历护士3名,救护车一台,直升机3架。应急返回着路现场、后送途中、后支医院医疗救护、医疗对接、医监医保救护演练。在救护车、救援直升机上配置了全套高级便携式急救设备和高机动性的后送工具。返回舱着路情况的复杂性,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地点和位置不确定,给航天救护队救援工作带来的复杂性,现场救援条件恶劣,航天员被动出舱费时,航天服对航天员紧急快速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救援直升机是以直升机作为运载工具,搭乘救护人员及急救设备,在第一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前往事发现场,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平台创新的转移到三架救援直升机上,可分别展开急救和基础生命支持。对伤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可根据需求将伤病员运往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救治。遵循救援医学救护原则,发挥直升机救援的最大优势,救援直升机可以直接飞到伤员身边,迅速对伤员实施救治或将伤员运离危险地区,送往医院。在没有着路条件的特殊情况下,救援直升机采取悬停或索降的救援方式,为伤员提供安全、快捷有效的医疗救治。
救援直升机受飞行速度、天气、空域、通讯等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直升机救护空间非常有限,只能在救援直升机上展开生命复苏、止血、固定、抗休克和简单紧急救命手术,来完成基础的的生命支持。飞行的不稳定性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的困难,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加速度引发超重或失重,以及高空缺氧、低气压、飞机噪音和颠簸等,给伤病员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和胸腹腔压力改变,加重伤情。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实施急救和监护,参与抢救和救援人员要适应高空、密闭、高温、噪音、摇摆的工作环境,均是影响直升机医疗救护的限制因素。能够适应和胜任各种情况下实施抢救。经过空中反复训练,才能在飞行中成功地完成了气管插管、静脉穿刺、脾切除术和规范化心肺复苏等救治水平,为成功地抢救伤病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空中医疗护理操作时尽量选择飞行平稳时进行,减少飞机对救治操作的影响,空中严密观察航天员的生命体征,充分的镇静镇痛,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出现呼吸道梗阻时应尽快清理气道,迅速置入喉罩或行环甲膜切开,保持良好的通气。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工作,采取立体式医疗救援模式,最大限度保障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圆满完成了航天员的医疗保障任务。
载人航天是人类挑战自然、探索宇宙的科学实验工程,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航天救护队装备了全套高级便携式急救设备,将灾难救援及危重病急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医疗救护与保障,这在航天医学中的新理念,新课题。对载人航天航天员意外伤害提出有效的防治预案,针对载人航天航天员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载体是载人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及医疗救护车,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载人航天医疗救护队应具备救援时效强、专业性高,医护人员还应有高超的现场分析判断、急救处置、紧急防护能力。必须贯彻现场急救的理念,具体实施控制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应在“急救白金10min”内完成;休克应在“抗休克30min”内有效的干预并控制;头、胸、腹盆腔等内脏出血应在“黄金1h”内进行确定性的手术。加强现场急救标准化链式流程,医疗与伤员同在,立体救护;无缝隙前接、转运、后送等救治理念。载人航天医疗保障系统在装备、方案、试验等方面能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在主、副着陆场及各责任区的医疗卫勤保障工作能够体现急救医学“快速反应,立体救援”的理念[3]。载人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在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机动性强、速度快,飞行高度较低的优点,创造了反应速度快、技术装备一流。随着现场急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急救观念不断更新,国家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行的常态化。使救治规则、卫勤保障原则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抢救成功率更高。加速发展我军空中医疗救治和装备,不断提高局部战争环境下伤病员空中医疗救治、后送和灾难救援能力。为野战和灾害等特殊环境下医学救援,提供先进的医疗救援模式。
作者:刘健 王宝成 张荣伟 付强 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