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遍布在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视觉形态出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并随着人的活动扩展与环境互相渗透。公共艺术的存在体现了在艺术文化领域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此同时,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成为公共艺术成长的基础。
一、公共艺术的本质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人”。在公共艺术中,人的因素无处不在。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评议者以及公共艺术的精神主题和精神实体都是人,这决定了公共艺术从本质与精神上都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着眼于人性、维护人的利益、注重人的存在、满足人的需要,表达人性的需求,促进人们生命力与创造力不断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不能单单注重视觉效果,设计不仅仅只是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以人们的切实需求为前提,把人的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设计作品要为大众所感知、所理解、所服务,创造一个美好的场所。不难发现,公共艺术注重精神作用,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人文关怀精神必然成为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创造的本质要求。
二、公共艺术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考虑人的生理特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特征
公共艺术设计要贯以人体工程学,关注人的生理特点,通过细节的处理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作品能适应人的生理特点,最大化地体现人性化特征。设计师要切实分析现代都市人的感受,深人考虑公共环境中人的欣赏活动及其方式,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需要的环境空间。在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无论是景观小品还是城市雕塑、街头艺术品或公共设施,其目的是供人观赏及使用。因此,在作品的使用方式上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理特点,在作品的位置、高度的设计上要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大小及数量也要符合人性化需求,而不仅仅只是让人参观。
(二)注重人的情感空间,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公共艺术把人的情感纳入设计构思中,以艺术的形式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进一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最终升华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公共艺术不仅为城市创造了美丽的物质空间,也为城市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公共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理,服务于人的需求,在人们困乏之际能迅速地将人引领到另一个高层次的精神领域,引发对美的向往和思考。公共艺术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情感,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设计者要把大众的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把握体验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设计出既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又能够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喜爱的公共艺术品。
(三)关注公共艺术主体的审美趣味
笔者从两个方面阐述公共艺术应关注受众主体审美趣味的内涵。首先,不同的环境中受众有着不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趣味,若公共艺术作品要融入公众的审美情感之中,公共艺术创作就应考虑到这一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中寻找共性,关照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使作品被社会主体所接纳、喜爱。在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如风俗文化的异同、地域的变化、职业的不同、性别与年龄的差异等。因此在创作设计初期,应全面考虑到上述因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设计定位。此外,关注目标公众的审美趣味并不是一味跟从这种趣味,投其所好,而是要以公共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趣走进公众的生活之中,以自身积极向上的精神层次提高公众的审美层次,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感化公众并融入公众的审美情感中,唤醒公众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以及对艺术更高的要求,对公众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和升华。
(四)注重场所的营造
公共艺术作品能与公众产生对话,将人带入一种意境,引导公众进入无限的遐想,因此注重公共空间氛围的营造也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公众认同所处环境和文化内涵,以艺术的形式突显场所内涵。公共艺术是在公共场所中传达一种文化讯息,从而进一步反映该地域的特征,激发该地区或场所的生气与活力,起到对特定场所精神和文化性格的具化与升华作用。
三、结语
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公共艺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环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中,不仅体现出当今社会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也是公众寻觅未来精神生活的空间。公共艺术植入大众文化的土壤,融合时代精神需求,通过作品的艺术语言形式来寻求大众的认同感,使公众与公共艺术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公共艺术作品外在的艺术之美不仅给人予视觉的美感,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更能将希望和美好深深地传递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中,净化人们的心灵。一件杰出的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与时代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应强调人文精神,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吸引人们参与到公共艺术中,使作品与公众产生精神交流和心灵的感悟,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使作品在互动中得以完善。任何一个公共艺术作品都应是形式、内涵和精神的统一,因此公共艺术必须体现人文精神。
作者:巫思超 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