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分析
问卷经审核编码后采用EpiDate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和校对。根据研究目的,采用SPSS19.0软件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获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结果
2.1社会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求询者173人,收到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93.1%。161人中男性133人(82.6%),女性28人(17.4%);年龄在18~56岁间,平均28岁,其中20~40岁占87.0%;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占63.4%,高中或中专、初中、小学分别为21.7%,13.7%,1.2%;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61.5%;职业以服务行业者最多,占28.6%,其次分别为学生(25.5%)和工人(16.1%)。161名VCT门诊求诊者中73人心理症状检出阳性,检出率为45.3%。
2.2HIV相关内容
34.8%的求诊者认为自己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53.4%一般了解,11.8%的表示不了解。求诊原因以非婚异性性行为史为主,占60.9%;其次是男男性行为史,占23.6%,配偶/固定性伴史、注射毒品史、输血/血制品史、母亲阳性史分别占3.7%、1.2%、1.2%、0.6%,其他占8.7%。55.9%(90人)的求诊者既往从未检测过HIV抗体,既往检测过1次和≥2次的分别占24.8%和19.3%。既往有HIV检测史的71人中,64人(90.1%)为阴性。本次调查除1例外,其余160名求诊者均接受了HIV抗体检测,其中15人HIV抗体阳性,阳性率9.4%。
2.3VCT门诊求诊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以SCL-90总分>160分、各因子分>2分为心理问题阳性(1);SCL-90总分<160分、各因子分<2分为心理问题阴性(0)为因变量,求诊者社会人口学指标,HIV相关信息,EPQ中的E、N、P、L标准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18~29岁、30~39岁、40~49岁、>50岁)、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求诊原因与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见表2。
2.4VCT门诊求诊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SCL-90总分划分标准,在表2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入选=0.05,剔除=0.1),结果见表4,其中神经质(N)分高是危险因素,获得客观支持是保护性因素。检测次数是心理症状,尤其是强迫症状的行为表现,故未作为多元Logistic回归的自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判别效果显示,该模型判别准确率为72.7%,灵敏度68.5%,特异度76.1%。神经质和客观支持两种因素的解释总量达72.7%。同理进行VCT门诊求诊者SCL-90自评量表9大心理症状检出情况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见表5。神经质(N)进入了SCL-90所有因子的回归方程;内外向(E)进入了躯体化、抑郁、精神病性回归方程,但在躯体化、精神病性中比值比(Odds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上限为1;精神质(P)进入了敌对和偏执的回归方程;客观支持被选入躯体化和抑郁回归方程。各因子模型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6.3%、70.2%、82.6%、80.7%、80.1%、87.0%、93.8%、89.4%、84.5%。
3讨论
本研究探讨一般人口学特点、HIV感染相关因素、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因素对VCT门诊求诊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既往研究发现,个体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某些疾病及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如食管癌、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冠心病、神经症的发生与神经质人格(EPQ中的N分)有关[7-8]。癌症、癫痫、抑郁、术前焦虑等[3-6]与社会支持有关。本次调查提示,VCT门诊求诊者也存在类似情况,即以SCL-90总分为标准,神经质人格、客观支持是影响求诊者是否出现心理症状的因素。在SCL-90各因子中,神经质是9大因子共同的影响因素。理论上,N分高的人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容易发生焦虑、紧张、易怒、抑郁,一旦被激发又很难平静下来[3]。当遇到面临感染HIV这一负性生活事件时,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他影响因素还有精神质(P)与敌对和偏持有关,客观支持与躯体化和抑郁有关。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9-10],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社会支持无疑有助于改善心理状况,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量表3个维度中的客观支持,对VCT门诊求诊者心理健康影响更加明显。而VCT门诊的建立和实施本身就是客观支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进一步加强VCT门诊的咨询能力和建设,将为求诊者完善人格和利用社会支持提供有利条件。在VCT门诊,要让求诊者既能获得实际可见的物质支持,感受到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等的存在,也能获得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同时由于完善人格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要更加重视转诊工作,将心理症状严重的求诊者转介到专业机构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本次调查未发现与艾滋病有关的影响因素,如艾滋病了解程度、就诊原因,或许与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求诊者中艾滋病知识已比较普及。但求诊者中高危行为普遍,这与对发生高危行为已不像早些年那样感到不安有关,从而凸显出了自身人格特质在心理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HIV检测次数虽与SCL-90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分呈正相关,但认为检测次数是某些心理症状,尤其是强迫症状所伴随的行为表现,未被视为影响因素。
作者:司拨云 赵俊伟 王会松 郭松洋 刘红新 李芬 侯钊 王英 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