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新媒体的提出与特点分析
以往媒体主要包括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因此新媒体获得“第五媒体”的称号。与其他媒体相比,它的优点主要包括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是现代传媒产业的领头羊。新媒体技术尤其广泛应用于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全方位的数字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决定了新媒体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传统产业对新媒体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应对市场要求改革创新,让他们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转化为数字形式。
1.2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的重大突破。以往大众媒介都是单向式传播,这就导致了受众者无法向传播者反馈信息和需求。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通过连接网上任一用户,达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顺利消除了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障碍。接收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把信息传播出去,变为传播者。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角色互换,受众具有双重身份,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新媒体进行反思和改善。
1.3个性化
这里提到的个性化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中受众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受众对象的需求、使用方式、爱好以及对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不同都意味着新媒体必须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受众可以选择搜索、控制,甚至定制信息。所以,个性化往往是指“受众个性化”,取代了传统媒体中的“被动接受信息”,有很多看不见但的确存在的漏洞弊端,新媒体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系统可以巧妙地避免这种弊端。
1.4复合性
互联网传递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单一性,具体表现在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有机融合,是信息呈现更加具体化、多样化、趣味化。它将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结合在一起,既消除了传统媒体中存在的局限性,同时也彰显了自己的优势,使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互补。由于网络数字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新媒体网络不存在地方和终端限制。
2新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同传统媒体一样相比,具有相似性,对个人和社会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利用其自身存在的各个优势迅速占领受众市场,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模式。
2.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更加丰富
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但可以传递海量信息,同时信息交换更替的速度更是与日俱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教育者和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新媒体终端应用技能,就能随心所欲地获取各类有效信息资源。通过新媒体构建出方便的信息交流平台,所有媒介的用户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可以达到工具先进性、信息共享性于一身的效果。[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老师的口头表述、局限于小教室、开展活动速度缓慢,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这些情况。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微博、微信、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自由搭建教育平台,并且可以大范围筛选恰当教育内容,及时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2.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方式主要局限于在课堂上一对一、一对多的纸质或口头传授,通过这种方式,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数量衰减和质量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现如今99%的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大多数配有电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如今大多采用飞信、人人网、微博、QQ群等网络途径随时随地发布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内外信息,86.7%的学生可以收到老师公布的第一手信息并依照通知进行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尤为方便,因此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2]。
2.3强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
当今社会,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例如个性鲜明、行为务实、思维超前、个性张扬等,然而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意识却较为淡薄。[3]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不足得到了较明显改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介质对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有很大的方便性、灵活性、实时性,大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利用网络获取大量的政治新闻,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时空限制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学习资源限制而产生的懈怠心理,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扩大和延长了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地域性和时间度,不断加强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政治参与意识。新媒体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1)“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加现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获取和传播信息都变得极为简单和自由,我们在享受由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应警醒有害信息的出现。这种情况下,某些敌对势力就会利用网络渗透敌对思想,甚至利用新媒体技术肆无忌惮地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等,使得一些思想不成熟的青年学生盲目追求仅适合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方法论和生活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题。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很难控制并且比较杂乱,部分意志力不坚定的大学生很容易在诱惑下迷失方向。(2)网络成瘾问题凸显新媒体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但是大学生目前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自制能力比较低的时期。[4]根据相关媒体的调查显示,90%的学生存在上课期间玩手机现象“,低头族”在课堂中随处可见。长期沉溺于手机和网络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学生由于网络成瘾而忽视甚至荒废学业,因此更加怠慢自身以后发展,只能到网络中寻求安慰和刺激。由于新媒体使得各种信息触手可及,因而不少学生在遇到学业问题时不懂得独立思考,一味地求助和依赖网络,大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能力,降低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日常的生活交流方式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学生群体更加习惯将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运用于日常交流。过度沉浸在虚拟世界,会使得学生忽视周围的亲人朋友,且大多表现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每个人在网络世界中都可以伪装其真实身份,因而在发表言论和散播信息的同时不考虑可能造成的后果,信息的真实性无法验证。此外,各种网络交流方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占用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因而造成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的退化,
3社会、学校、老师如何利用好新媒体的作用
3.1社会应当积极发挥引导、约束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应当充分起到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结合新媒体手段,运用社交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宣传,深入传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在大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得大学生们能够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其次,社会方面可以通过构建文化社区的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例如,在网络上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社区,并且通过贴吧、人人、微博、公告栏、官方网站等展现形式,宣扬网络正能量。此外,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社会也应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管理。有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督力度,对于出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以及可能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行为及时作出相应的惩处,保证新媒体环境的健康、稳定与和谐。
3.2学校应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并充分起到切实有效的教育作用
教育部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突出强调的是: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当做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及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并将其纳入到高等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的评估体系。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时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绝不松懈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力度的加强,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对校园内信息的传播渠道实时进行监控和管理,同时对于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要及时控制其传播的范围,对信息从源头进行把关,争取建立和谐校园网络环境。同时,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动权,积极利用新媒体,将新媒体作为教育手段应用到教育中去,相辅相成。例如,学校可通过思想、政治、文化等多种维度,将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用动画、视频、文字等多元化转变成为令学生感兴趣,并且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课上、课后都可以采用媒体技术的方法进行调阅。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设立在教学平台上的各种主题网站,了解到当前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动态。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达到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3.3老师们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适当沟通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老师在其中所充当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应当建立起相应的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班级班主任、辅导员等老师应当做到及时地关注学生们的话题,积极参与到学生中的互动中去,正确引导话题走向,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应当放下身为教育者的架子,要注意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当主动地与学生取得联系,也可借用新媒体手段,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交流与沟通,从而迅速寻找出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避免走上歪路。
4总结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大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对新媒体的相关优势进行客观分析,把握住新机遇,利用新媒体的新特点,将新媒体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到一起,对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和完善,主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新媒体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应在大学校园得以发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时效性以及创新性[5]。
作者:宋光辉 郑茜 单位:徐州医学院
第二篇: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而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诉求,热情而有活力,感情波动较大,追求个性独立,他们是新媒体的最佳受众群体,新媒体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最强。在高校中,大学生们几乎是每天都离不开QQ、微信、微博、电子邮件、论坛、手机等,这些已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必备方式和途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来获得信息,而传统媒体像报纸、广播、电视等很少使用。这充分说明新媒体环境已经在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们,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单纯依靠传统的显性灌输教育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新媒体传播方式和特征具有很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因此利用好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客观需求,开发、设计并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等手段的有效应用,对促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表现途径和方式也千差万别,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部分。显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有时对高校学生来说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就需要通过隐性教育作为补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很好的效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并不直接显露出来,通常采用侧面的、间接的、“渗透”“影响”“干预”的教育方式来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效果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教育模式,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受教育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教育目的隐蔽性和渗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开门见山表明教育目的,而是采用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或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渗透和影响被教育者。通常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自愿接受教育者的教育目标,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且受教育者由于是自愿接受隐性教育,在不自觉中影响到他们情感、思想和行动,所以受教育者往往表现出愉悦、轻松、正面的心理感受。(2)教育效果的独特性和持久性。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系统性的教育,加之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藏性和渗透性,受教育者个体接受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教育效果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具有独特性,效果因此也因人而异。但是由于隐性教育是渗透、隐藏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周围的,因此是学生内化的结果,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影响使大学生逐渐选择了一种行为模式和道德标准,经过这样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些隐性的教育内容将深深地影响和刻印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会轻易忘记,并且教育效果也是最持久的。(3)教育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无时无刻、全方位的,不仅教育范围广,而且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隐性教育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出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受学校课堂的限制。
2新媒体环境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主要具有数字化、交互性、非线性传播等主要特征,而且新媒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等。它们没有固定的定义和概念,只是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新媒体呈现出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其数字化、多媒体、交互性和实时性的优势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也正是因为这些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也具有两面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更注重平等性,这样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特别凸显,不会轻易接受传统的、单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希望与教育者能够进行平等交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一种宽松、自由、民主、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自愿接受教育,这也与当代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相一致。首先,新媒体环境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新媒体可以说已经遍布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高校学生每天都离不开电脑、手机、网络等信息化设备,而新媒体则更多地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年龄大多分布在18—24岁,对新鲜事物好奇心重,通过网络得到的信息他们更乐于接受。新媒体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渠道。教育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网络和手机等传播媒介发布需要告知的文字或图片,“简单、快捷、方便、省时、准确”。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与教育者之间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即时互动和沟通。大学生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自己的主动性得到了强烈的发挥,更容易被新媒体环境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感染,增强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其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和无过滤性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由于信息技术传播的特点,各种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大量涌入,多元的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同时给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大,虚实皆有,真假难辨,这使得价值观尚未成熟、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难以分辨,从而轻易上当受骗,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大学生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往往是以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有些大学生在虚拟游戏中能够得到自我认可和赞美,因此沉溺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进而出现了人际关系交往恐惧症;更有甚者已经无法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利用新媒体探索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3.1将新媒体手段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主体中去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分重要的传统方式。通过举行各类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赋予其中,使大学生在参与、组织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进行网络作品征集、网络投票、短信平台互动、网络营销等手段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新媒体途径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主动性得以体现,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接受主流思想的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外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以此增强隐性教育的渗透性。
3.2利用新媒体通讯工具,构建师生沟通交流新平台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高校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是网友。大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结交新朋友,休闲娱乐,这些技能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很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QQ、微信、博客、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建立起与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借用这种平等的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思想引领、答疑解困和心理疏导,不断贴近大学生生活,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实处。
3.3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新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传播媒介,主流思想和非主流思想同时存在,有些不良的信息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来到大学生身边。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被煽动而做出过激的行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认真对待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舆情动态,引导大学生面对社会热点和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在与学生交流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采用平等、和气、启发的引导式语气,循循善诱,不经意间将正面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态和思想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在学生中树立意见榜样典型,发挥群体的顺从特点。大学生中的意见榜样典型是最先得到消息或信息,并且能够传达给其他学生的学生代表,他们一般有着较高的学生威望,受到学生的认可和钦佩,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意见榜样典型常常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事情的能力,知识面广,人际关系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数毕竟有限,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在学生中培养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指导这部分学生认识和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舆情动态,引导舆论方向,通过他们去影响身边其他同学,有策略地引导大学生群体接受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可以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马宁 刘家豪 单位:宿迁学院
第三篇: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了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教育方法更加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更具时代意义与特色。因此,如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步伐,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大学生群体的目光迅速被QQ、微博和手机冲浪、微信这些新兴媒体形态所吸引。新媒体以其自由、开放、信息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十分频繁的特点,使大学生脱离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加强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使得交流更加容易,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便捷和好处,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然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庞大群体,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极易受到一些不理智、煽动性信息的误导。同时,新媒体为大学生肆意宣泄情绪、随意表达观点、随时张扬个性、发挥奇思妙想提供了舞台。使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上的自由权利得到足够保障,而个人的道德责任却很少被追究,使得部分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弱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通过课堂上老师讲授灌输的方式,或者通过传授书本知识的方式进行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方式发布学习材料,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材料传输给大学生去学习和下载,也可以通过网络、QQ等工具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突出受教育者的独立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也更能够促使教育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思想的灌输,如果采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会使整个教育过程官方味十足,缺乏亲切力和吸引力,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不能将大学生感兴趣或者是熟知的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忽视学生自身需要和所处的现实社会环境,不重视特定时期特定教育内容的更新改革,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将导致大学生对教育内容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出现被动学习的现象。
3.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当。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硬性灌输、行政命令式的教育模式,任课教师习惯于靠课堂讲解、做报告等学生不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进行讲授,缺乏有效的疏导、启发、指导和实践教育,没有新意和创意,如演讲、辩论、讨论以及观摩体验等方式,缺乏吸引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等同于科技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没有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实际需要的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取得实效的切实保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在学生管理机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启发、教育和激励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教师也应转变管理观念,把管理内容和目标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合理、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大学生乐于接受,避免引起反感和抵触心理,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良好秩序。
四、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渴求知识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掌握新媒体技术,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知识生活化、趣味化,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利用新媒体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容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2.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应注入新鲜的血液,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团队精神教育、诚信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教育。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性化”,充满“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思想、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的传播可以借助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学生自觉地接受马克主义理论知识和社会行为规范。同时还要进行有交往、有合作、真正平等的、富有人性的教学活动,体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应积极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授课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利用网络、智能手机、微信、电子书等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真正以大学生为受众群体,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包括一些热门信息、弘扬正气、学术专题、生活常识文化、道德和诚信等,丰富校园的信息传播渠道,扩大教育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辐射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4.完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保障机制。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更贴近大学生活实际,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应建立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机制。通过校园网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采取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处理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把监督保障机制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发挥管理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其约束性教育与引导性教育相结合,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作者:宋珺 李艳波
第四篇: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无论在教育资源还是在教育手段上,均呈现出了多样化,并且也扩大了其时空范围,促进了其教学效率及效果更进一步的提升。新媒体虽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各种益处,但由于其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特点,再加上大学生好奇感强烈,因此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时刻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的影响,提出有效应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陷的策略。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重视
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新媒体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虽然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紧随新媒体时代的步伐采用了主题网站、微信等方式进行教学,但其教育理念依旧转变不彻底,还是沿用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实践教学中,一味的传达与灌输,师生间难以做到平等互动与交流,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造成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降低。
(二)责任主体监管力度不强
由于新媒体平台中发布的一些信息会严重损害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所以还有部分人对其表现出了抵触心理。针对此现象,日本颁布实施的《青少年网络环境整备法》中就详细的明确了网络运营商、监护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对于手机网络运营商,必须在未达到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手机中安装过滤有害网站的软件;对于电脑厂商,当未成年人购买自己的产品后应及时安装过滤软件;对于监护人,必须时刻了解未成年人的上网状态,也要安装相应的过滤软件严格管理未成年人上网。虽然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文件,但有的只是一定的规范和相应意见,还发挥不了权威性。因此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在没有经过任何过滤和筛选就被大学生所接触。这样,不科学的舆论导向就会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加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清楚的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冲击,积极制定完善高效的应对措施;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加强创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明确与当前环境相匹配的工作方式,实现满足新媒体特征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落实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以新媒体为基础构建学生“三自”教育平台。最后,处理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高效的方式手段不断强化教育实效性,全面处理好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媒介素养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的新媒体操作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者只有以此为核心,才能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从而抵制一切不良信息。
(二)加强监管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通过立法的手段加强监管新媒体平台;当前时期,我国立法机关依旧处于新媒体发展阶段,对现有法律进行调整和完善。多数立法将重心放在了互联网上,相较于和人们生活更为密切的新媒体类型,互联网领域已经有大量的法律法规,但对于手机这一使用次数最多的新媒体载体移动新媒体设备,我国很少以此为中心颁布应有的法规。只有工信部在2014年11月3日颁布实施了针对手机的相关法规,即《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可以说,只有通过立法手段加强监管新媒体,才能够有效保证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同时还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
(三)构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方面,做好必要的疏导工作,构建有利于促进良好沟通交流的渠道,保障信息的通畅,落实心理疏导机制,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促进其健康心理。另一方面,落实危机处理机制,构建日常危机处理预案,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手段提高新媒体信息安全,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应第一时间根据应急预案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同时,针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其在新媒体视域下更好的发展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作者:郭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