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自媒体以其平民化、自主化、便携性以及智能性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复杂。本文对当前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特点进行了概述,认为要准确抓住其发展趋势,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以保障正常社会秩序。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自媒体已经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且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搜集社会热点、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舆情是公众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信息纷繁多元、传播方式更讲求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很大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与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正是因为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特点,更加包容与开放,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民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网络舆情,在微信、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做好舆情工作的最基本层面。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的多种限制,便捷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此同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大众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自媒体迅速成为当代社会人们表达个人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渠道。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总是伴随着不足,由于自媒体本身的特点,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媒体时代的情感表达始终伴随着矛盾,感性与理性的、思考和宣泄的、狂热与温和的、甚至极端与适度的。我们必须辩证看待网络舆情特点,随时把握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开展信息服务。
一、网络舆情载体中心不断变化,传播更具即时性
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相比,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之前,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其信息发布前均要经历一系列印刷、排版或者录制剪辑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耗费一定时间,因此无法保证信息的即时性。而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发布信息流程简单,信息传播速度快,可提供事件最新动态。此特点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当前网络舆情载体中心快速向微博转移。当前,微博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舆情源头,改变了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和生成、演变机制,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
二、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内容更具丰富性
凭借网络媒介强大的传播功能,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由此发出的信息受到社会热烈讨论与关注。同时,因为网络平台的便捷,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具丰富性。其丰富性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内容上看,从国家政治、社会新闻到经济趋势、娱乐花边,这些话题的内容多是自发的,往往会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事情在网络平台引发讨论,且其表达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字,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表达更加准确。这些都克服了单纯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的单一性和局限性。①当前,网络作为大众重要的发表心情与观点的窗口,正逐渐上升为反映社会舆情的载体。网络舆情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的爆发性和毫无征兆性能够及时追踪报道事件,捕捉最新动态。且网络舆情最容易快速形成讨论热点,因为其扩散性传播特点,使得事件常常被由小放大,由点及面,构建中心漩涡。很多全国范围内大事件都是以网络为发端的,网民的舆情呼声成为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可见,网络舆情对社会事件及公众事务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三、网络舆情影响大众立场,信息更具混淆性
通过以上我们可看到,网络平台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信息中的价值含量却并非百分之百,在它所提供的信息中,值得人们思考的很少,部分网民只是为了跟风凑热闹,为了传播而传播。但人们却越来越习惯这种传播方式,导致关注信息的时间和耐性都大大降低。当人们面对一件新闻事件时,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其被遗忘速度也会非常快。受到这种大众文化心理的影响,网络新闻传播的焦点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例如有一位香港演员对大陆有过一些不当言论,新媒体单纯地把这件事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网民的一片骂声,更有甚者要抵制其在大陆发展,不买该演员的电影票等不理智行为。而当媒体报道角度一转,指出一部电影并不是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团队的劳动成果,应当受到人们的珍惜的时候,势态发展才逐渐平息。因此可以看出,在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尽管人们由单纯的受众变成了传播新闻的主体,但人们的认知模式依然摆脱不了媒体信息的框架。盛芳曾在其一篇文章中说过:当事实的真相逐渐显露时,媒体的焦点、人们的注意力早就转移到别处了。目前新闻网站都是以秒计算来更新新闻信息,这使得人们能接触到的新闻越来越多,但认知程度却只限于了解而已,如蜻蜓点水一般。新闻媒体这种只追逐热门话题的行为导致了人们缺乏对整个事件的了解,致使判断的非理性化、片面化,这也是媒体公共性缺失的表现。
四、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具有非理性,自主观念缺失
网络上对一件新闻事件做出报道后,遵行个人主义,只是围观而不参与交流互动的群体,我们可称之为“看客”,网民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一类;而促进新闻事件在大众间传播的,是那些有过相似经历或相同情感的人们,他们大量聚集并互相感知、互相认同,推动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在自媒体传播中,情感是推动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而理性却相对缺乏。一些能够引起网民迅速围观、转发并激烈评论的新闻事件,往往能激发出网民的各种情感,如同情、愤怒、可怜、嘲讽等。这些情感越强烈,则事件的传播速度就越快。通过研究发现,在我国网络事件中,网民参与讨论最激烈的是愤怒、可怜和戏谑。
五、网络舆情缺少主控力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新媒体事件从刚开始的风起云涌逐渐变得偃旗息鼓,时间长度也很短。由此看出,网络作为网民的活动空间,虽然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与辩论,但缺乏引导,过于看重商业利益,只为吸引大众眼球。因此,一些网民在网络上策划的长久的集体行为是非常难实现的,这不仅跟新媒体空间有关,也和大众文化心理有关。网民对网络上新闻事件的传播力量不容小觑,但是这种力量却不能决定事态的发展方向;而媒体却可以抓住时机,扭转事态发展方向,控制事态发展。因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者可以看成是舆情的跟随者和煽动者。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出现的公共新闻报道,虽然被视为私人媒体参与公共事件的代表,但也没有能力制造舆情,更不用说左右舆论。关键原因在于没有专业的新闻素养,在处理新闻信息时侵犯了新闻原则,甚至出现了集合、暴力、议程设置弱化等不利行为。可以看到,网民参与网络信息传播事件,多数是出于自发性和情绪性,而缺乏控制能力。主流媒体应抓住这一特点,施展其传播策略,进行更专业、更理性地传播,设置议程,引导舆论。雷启立就曾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目前的社会面临一个问题时,缺乏讨论与争论,知识群体越来越专业化、学院化,不善于发现新事件、新问题,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过于依赖直观的印象式图画,例如成像、解读等。②在这种缺乏思考、快闪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其思想和情绪的集聚与形成就好比新媒体传播一样,聚集时迅速而强烈,相应的,情绪思想的消散也很迅速。由于这种文化心理背景的形成,自媒体传播就难免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策划,虽然会随着民众一时的情感激昂而喧嚣一时,但传播的热度却难以持久,也难以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
结语
近年来,一个又一个自媒体崛起,网络舆情愈发汹涌澎湃。民众通过网络参与事件,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现象。凡事发展都要遵循其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发展还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其中涉及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新闻传播的范畴,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应对好网络舆情,对各级政府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①马映红,《关于网络舆情基本特点的思考》[J]《.学理论》,2010(5):124-125
②雷启立,《新媒体的传播偏向与大众文化》[J]《.编辑学刊》,2009(6):33-36
作者:秦婧
相关专题: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