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核心的节减特征与绿色建筑发展的困境
绿色建筑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自从1960年代提出生态建筑的理念,世界绿色建筑的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浅绿试点尝试初级阶段,深绿推广深化中级阶段和泛绿完善普及高级阶段。1)纵观中国20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总体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目前尚处于由浅绿向深绿转型的阶段,并憧憬着向泛绿阶段跃进,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还较为局限和滞后。2012年5月国家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其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在于: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规模化、规范化、体系化与产业化发展。但是所有这些思路和方案,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以追求绿色建筑科技进步为核心和绿色产业意识下对于资源的节减控特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困境在于:采用绿色科技手段的主动式节能措施与设备的堆砌,在研发、建造和安装上投入高成本。绿色建筑建成后的管理、营运与维护也存在高能耗的隐患。尽管国家制定了激励绿色建筑建设的财经支持政策,但是财金的耗损本身与节约社会资源的绿色宗旨相悖,使得绿色建筑的推广受到阻碍。绿色建筑市场增长的障碍主要体现在:1、成本与清算机制问题;2、教育与意识薄弱;3、缺乏适用的评估机制。2)这些问题已经超越绿色科技的范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绿色意识,及将绿色建筑设计向人文设计策略方向拓展。
2提升绿色建筑认知层面,建构绿色设计整体思维
本次论坛呈现出从设计的本原出发,拓宽绿色建筑发展思维的新趋势,被动式节能和绿色建筑管理运营方式成为讨论的热点。例如:秦佑国教授3)在题为“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些看法”的演讲中,重申“经济、美观、实用”的基本方针,呼吁“关注普通建筑”,具体例举了垃圾收集处理、整治工业废弃地、空置房利用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鄢涛先生4)的“生态、朴素、精致——可持续建筑设计趋势初探”的演讲以国外实地考察为借鉴,结合国内优秀经验,提出从认知层面建构设计适应需求的朴素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引导需求,模拟健康情境设计,进行精心设计和细节完善,以及生态城规划控制和屋顶绿化自主经营等行政管理制度和法理政策层面的创新思路。刘鹏先生5)的“绿色建筑从示范到适用”提出关注用户体验,回归绿色本质,即建筑寿命期内“节约、环保、好用”的利益链统筹概念。汤民先生6)的“绿色建筑新国际的变化”提出“绿色建筑全程贯注设计管理”的观点。基于对全球化的“人类困境”7)和人与自然共生的相关理论背景的思考,要走出绿色建筑发展的困境,必须提升对绿色本质的认知层面,扩增绿色建筑的思想内涵。泛绿阶段的“泛”首先指社会普遍接受绿色理念,其次是绿色建筑向生态城市发展。绿色建筑设计不是指狭义的“图纸设计阶段”,而是要建构绿色设计的整体思维:即涵盖从理念到政策,从设计到施工,从使用到运营,从技术到管理,从产业到市场,从评价标准到人才培养的统筹计划与全面控制;除了专业领域的绿色科技研发与应用,还应向全民普及绿色意识并落实到社会行为范畴;以被动式的节能技术为主导,强调区域特色、因地制宜;降低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全方位最大化地达成开源节能的绩效;以及建立能源审计、能效测评等,进行包括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营两种评价标识的实效性和持续性的评估。
3拓展绿色建筑人文设计策略,倡导绿色行动系统方法
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文明进程从“机器时代”走向“生命时代”,从“技术时代”走向“人文时代”,大科学必然与大艺术结合共融的大趋势[1]。结合自身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本人将绿色科技创新之外的意识引导、运营管理等方法归纳成为绿色建筑的人文设计策略。这里所指的人文设计策略主要是由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等非自然科学派生的方法与手段。相对于前面所说的科技核心主导因素,人文设计策略是以人为本的,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整体思维指导下,结合绿色科技创造与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进行统筹设计。以下拟对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文设计策略的意义、范畴、特点和方法进行梳理归纳。从绿色建筑设计思想来看,日本建筑学会系统地总结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中早已提出从人类自身着手的系列绿色发展措施。在“人类”和“城镇与社区”栏目下,罗列了“提出新的生活模式”、“建筑师与居民合作研究”、“保护传统生产”、“共生现象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公共参与,尊重地方性”等绿色人文设计策略。意味着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应让公众参与进来,通过宣传和培养绿色意识,设置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鼓励自发性和有组织地实施绿色生产,创收效益,营造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与绿色生活方式(表1)。从绿色建筑推广实践来看,由美国环保局(EPA)发起的“eeBuildings”8)提出了“无成本、低成本节能措施”的主动性运营和控制计划,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商业建筑业主和管理者合作,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和设备资源,采取推广经验、自愿实施的方式,共同协助,预先确定最佳的运营管理措施,以便迅速降低建筑物能耗。这也是从资源整合、共享、效能最大化的角度实现可观的成本和能源的节约,作为打造绿色建筑的组成部分。从绿色建筑行动普及来看,可以通过人文设计策略来加强环保意识宣传和进行全民社会责任教育,推广深化绿色意识,培养绿色行为习惯。其中政策、媒体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关键在于应将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措施,形成系统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从非技术或低技术层面,突破节能的片面。从激发公众绿色思维、合理开源、智能产业、建筑运营的综合角度推进绿色行动,缔造绿色文明。从人自身出发,从点滴做起,倡导绿色行动的自觉性和日常化是最为普及和有效的方法。尽管人文设计策略往往不象高科技产品那样立竿见影,但长期广泛的应用将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方面发挥可观的绿色效能,对于提高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也具有显著作用。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来看,[3]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评价体系,以及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均已将建筑的管理运营和社会效应环节纳入了评价体系。[4]德国开发的DGNB体系确立了社会文化与功能质量方面的评价内容。社会文化功能属于隐性的非技术范畴,但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度。管理科学在社会生产方面的重大意义已达成社会共识。应在绿色建筑生命周期中形成科学的设计程序,在策划和设计阶段针对未来绿色生活情境的拟设,对运营模式和社会文化效能进行精心规划和统筹控制。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属于一个智能化系统。相对于设计和建造来说,建筑的后期运营及维护时效性在建筑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运营的效果不仅在于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运作和能动反应,运营的思路更应该在绿色建筑的前期定位、立项、策划、中期设计和后期建造过程中纳入全盘考量。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人文设计策略的范畴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培养全面的绿色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普及绿色观念,鼓励公众参与,多方协作共建;二,提倡绿色整体思维,以低技术含量的人文设计策略作为高科技手段的补充,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政策、法规、策划、设计、管理、运营、检测等各个环节;三,形成共生的生态文化,达成社会文化经济综合效益;四,建构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人文学科与建筑的关联性生成智慧策略和软设计方法,进行绿色生活意象和情境的创造。
4以低技术高创新的软设计体系建构绿色生活情境
绿色效应的达成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使用过程中实现的,并最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查尔斯?埃姆斯CharlesEames对于“设计”的定义是“安排各种要素,以最好地达到一个特定目标的一个计划。”[5]设计的根本目标应该是“生活”本身。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则是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而各种要素指应调动一切技术与非技术的可能手段。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要细微地关照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现象学提出立足于胡塞尔所说的“日常生活世界”(livedWorld)[6]。按照原研哉所说的是“抱持设计概念来生活”[7]。人文设计策略侧重于提升大众基本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从而自主地建构美好的绿色生活。人文设计策略不但具有培养绿色认知的作用,而且是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技术9)的集合,可以转化落实到绿色行动。人文设计策略在意识形态上属于高智慧的创见,在设计手段上具有科技含量低的特点,故归纳为“低技术手段”10)。相对于可见的建筑物化形态的硬,和从实体建造到设备安装的硬件建筑化过程而言,设计思想和方法属于隐性的“软件”系统,应用人文设计策略的建筑运营组织和管理控制方法往往不是硬性规则,也不能简单量度,而应根据具体情境设定和灵活操作,具有柔性、弹性、人性化特点,可以称为“软设计”11)。绿色建筑人文设计策略属于“低技术软设计”体系,关涉于生活理念、审美意识和情感价值的综合创造等建筑的深层特质和设计的本质涵义,更全面地反应设计的整体思维,符合回归自然、地域文化和创造生态文明的绿色大趋势。绿色建筑“软设计”从意识形态的建构着手,以认知支配行为,以低技术的人文设计策略为手段,具有高智能高创新的思维特色,包括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生活情景和人文意境的创造,并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达成和谐的绿色生活状态。“软设计”理论意义深远,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学术体系,但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关注于这一领域。在《生活的建筑》[8]一书中,周启元提出“生活需要建筑,建筑回归生活”的理念,从生活质量指标、家庭房等角度将狭义的建筑设计诠释为生活的全程策划。生活建筑的理念涵盖生活管家、心理咨询、营养保健、运动健身、文化素养、教育进修、财务策划、品味生活等多种非硬质实体,并通过宣传教育、城市管理、经济运作手段,加强市民伦理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和引导社会行为等软件的策划、建设和控制。形成整套的“低技术软设计”方法论,以有效设计系列达成期许的愿景。而这里所倡导的满足全地球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建筑,与绿色建筑定义中的“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和“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9]的范畴和目标一致。故应将绿色建筑设计纳入“建筑生活”的理论框架体系。从建筑建筑到建筑生活12),将是后新时代人居环境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本人自2004-2012年在巴黎从事以场所和事件理论为基础的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空缺理论”和“视觉思考方法论”之研究[10];并介入建筑与其它艺术门类(文学、电影、舞蹈、服装等)的交叉学科进行探索,[11]编排空间情节,[12]进行“情境创造”13);通过“情境创造”来填补空缺,属于人文设计策略范畴,具有低技术软设计的特点,其重点在于建立建筑与人的关系。将人文设计策略移用于绿色建筑设计,深入到生活现实进行细节性研究与设计,结合绿色建筑的人文主题,探索各种策略及其相关技术,形成绿色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在城市建设中加以引申、发展,引导和服务于人们的文明、环保的日常活动。
5绿色人文设计策略——运用软设计,回归低技术
5.1漫滩路改造——穿衣戴帽莫如养生正容
重庆市巫溪县“漫滩路风貌改造”项目最初定位为仿古的城市形象工程,要求将四十五栋七十、八十年代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的外立面改成传统民居的式样。我们认为改造的目的不是形式风格的打造,而是生活方式的再生,只有着力于整治旧建筑的现实问题,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我们以绿色思想为依据,依据罗兰?巴尔特提出风景的可观性应结合可居性的观点[13],本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出发,提出了一些具有低技术软设计特点的人文设计策略:(1)合理安排设计与施工程序,低调进行城市硬件改造。对漫滩路旧楼评估认定的历史建筑加以保留维护。(2)采取适当措施对普通民宅进行加固、清洁和内部的根本性整治;改善旧建筑的安全性能、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包括清理旧楼外表的污损,拆除防盗网,增建卫生间,配置空调机位,改善通风隔音等物理性能,处理和缓解邻里声音和视线干扰,疏通消防通道,排除火灾隐患等。14)(3)城市硬件建设:对于已经拆迁的节点地段进行重点新建,打造公共空间和场所,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的生态、人文景观品质,建构城市意象。(4)改良城市软件,即对城市建筑和公共场所的使用、运营和管理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宣传、教育、引导、示范和管制,组织公益活动,激发良性事件,沉淀城市记忆等。(5)与巫溪当时正在推进的“美化我家”活动相结合,倡导环保绿色意识,发起“鲜花工程”行动,即组织居民在每户阳台、窗台种植花卉15),对旧楼阳台和窗台进行设计改造,增加花池花槽等构件设施。这一系列踏实朴素的“软设计”方法,需要决策者、投资者、设计者、管理者和公众达成共识并协力实施。在整体设计思想指导下,摈却了虚假的大规模外观建设,避免了盲目的耗资耗力;将项目极其有限的两千万元投资运用到细节和实处,以发挥最大效益,并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城市自主建设。实际上这是以节能、开源、改善环境、有益健康为原则的绿色人文设计策略的体现。
5.2迎丰花园——一个平台集合的绿梦
同样在低造价的条件限制下,在巫溪迎丰花园建设项目中,我们继续遵循基本设计的思想,并采用了一系列绿色人文设计策略,打造低成本原生态的山地特色居住社区:(1)设计结合自然[14],重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关系。因地制宜,保持山地特色,整体布局顺应山势,利用建筑的高差,为每一户提供良好的朝向、景向、日照。(2)我们从老城中提取了“巫溪叠嶂”的现实城市意象[15],在设计中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处理建筑体量,创造宜人的尺度感,并以带大量绿化平台的小居住单元进行组合,采用传统民居退台、错层、吊层、切分、堆积、反复的手法,积少成多,层叠而起。(3)充分考虑外部空间组织和环境配置、过渡空间的使用性和活动功能的完善性。大量错落有致的生活和景观平台为住户提供了户外活动灰空间和半开敞的休闲、种植场所。公共庭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台阶式菜地,推行“菜园经济”,延续地域景观元素,形成台地田园风貌。(4)采取大众参与和科学管理方式,对户外空间的经济性进行评估、合理营运;可制定一系列制度,比如无害种植、分户承租、产值分配等。这个构想可以追溯到《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敏探春兴利管理大观园的园林的情境[16]。这个情境可以部分还原巫溪城乡结合的的生活方式。(5)尽量采用低技术低成本的方法解决各种基本功能、技术、经济和美学问题,比如廉租房采用可变户型设计,供居民灵活自主改造,满足多样使用需求。色彩、材质、肌理的设计纳入巫溪地方特色。这里我们采用了空间情节的编排手法引导设计,并延续老城的人文气息和固有意象,再现“田园生活”图景,创造出“城乡得兼,是我家园”的新型城镇绿色生活情境,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情感。由于当地居民比较悠闲,收入低下,讲究实用,菜地较之草坪花园更适宜。维护费用和产出价值相对比较实惠,户外平台和台地菜园既有雅俗共赏的景观效应,又具有低碳节能、开源富氧的绿色社区特色,还可以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愿望,增加劳作情趣,丰富的日常生活,以及直接享用种植的劳动成果,为廉租房住户节约开支。并通过菜园经济的管理模式,组织人们参与其中,在劳动互动中,促进居民的邻里交流。可以预见,在未来历时性过程中,这些平台有待居民去不断完善,自我演绎,呈现出有机性、差异性、多样性,并由居民把社区住活,住成有生命有质感的“绿城”。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我们所采取的人文设计策略均符合绿色思想。首先运用了尺度控制的形式法则,采用小尺度低技术建造手法降低成本。其次是从文学提供的间接经验[17]中获得借鉴,通过事件制造的软设计方法进行可持续的情境创造:一是诗情画意的景观立意;二是田园生活的情境模拟。1973年舒马赫发表的《小就是美》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主张在城市发展中采用“以人为尺度的发展方式”[18]。这种人性化尺度的控制也符合绿色设计原则。科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指出:西方城市是一种小规模现实化和许多未完成的目的组成,那里有一些自我完善的建筑组团形成的较小的和谐环境[19]。设计在这里为许多“未完成的目的”提供创造的可能,这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思想[20]。阿尔多?罗西也指出:“城市在此被理解为建筑。我所说的建筑,不仅是指城市视觉形象与城市不同建筑的总和,还包括城市的历时建设、美学意图和生活环境的创造。建筑赋予社会以具体的形式。城市获得了自身的意识和记忆。”[21]这里生活事件和环境的历时性与美学意图属于软设计范畴,也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思维。
6建筑绿色生活——让绿色成为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
对比地球村上不同地域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我们发现:西方国家公民普遍具有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并贯彻于很多日常生活细节。日本也有根深蒂固的节资、惜物、注重细节等文化传统。从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到一件旧物的传承使用,从爱惜饮食到垃圾回收等,以及开发建设的审慎和严谨,都是绿色文明的一种体现(图7、8)。受这些长期积淀的文化和风俗熏陶,公民的绿色意识较为普及。建筑师在设计中也自觉地深入到建筑的使用和运营层面以及生活细节去考虑。这种真实的生活态度引导下的绿色建筑设计观是:建构人与建筑和城市的和谐关系,建筑绿色生活。随着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方针的提出和推动,绿色建筑行动将呈现更加规模化、效益化的态势。绿色产业兴起的背景之一是“消费者绿色意识大大增强。消费者用‘绿色观点’来选择商品并向生产者施加影响。这种新的‘绿化’的需求结构引导了‘绿化’的生产和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16)反之,根据这些客观因素,引导公众的绿色意识,将会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绿色产业本身也应是一种智慧产业。根据智慧产业的定义,是指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17)我们应拓宽绿色产业的认识范畴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以上实例中的非设计和非生产性的人文设计策略,均可形成符合绿色生活宗旨的智慧产品,达成绿色效应,因此也是一种绿色产业。总之,绿色建筑设计人文设计策略就是运用从意识培养到方式建构的低技术软设计体系,创造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朴素、诗意的生活情境。
作者:黄珂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