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受思想认识、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对农业节能减排问题重视不够,推动不力。这既是我国的现实困境,也意味着有巨大的改进潜力和广阔前景。农业自身的能源消耗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农业方面使用得越来越多的各种农用化工产品,如化肥、农药、地膜、柴油等都是高耗能产品。有关资料显示,每生产1吨化肥(合成氨)需要煤1.2~1.5吨、电1000~1200千瓦时,如果加上这些产品的初级原料生产和运输等环节的能源消耗,总量更大。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对我国化肥生产的能耗数据进行了测算,2004年我国因化肥利用率低而间接浪费煤炭2673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重油168万吨、电158亿度,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1%、13.3%、0.96%和0.72%。在污染排放方面,仅畜牧业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就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工业的排放量,成为COD排放的第一大户。其中,甲烷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90%左右。另外,农业还是水体中氮和磷的重要来源,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全国每年化肥使用量达4700万吨,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140多万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灌溉用水效率仅为45%;大量畜禽粪便和部分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约20个百分点。若将氮肥利用率由30%提高到40%,就可减少1/4的化肥投入。在CO2减排方面,土壤是陆地表面最大的有机碳库,其容量是大气碳库的2~3倍,是生物碳库的3倍多。我国国土面积为世界1/15,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仅占到世界1/30,因此我国土壤碳库的扩容潜力巨大。我国每年仅农业生产系统内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约有48.8亿吨,增加的废弃物还田利用,就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应地减少CO2排放,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对农业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一)营造发展环境
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提高农业管理者、从业者的思想认识为重点,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典型案例和政策措施,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风尚,提高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育新型农业产业、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大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素质和技能。
(二)制定发展政策
要以经济扶持、法规规范为切入点,完善现行农业政策,加强对实施农业节能减排的支持。重点是制定农村经济考核政策和对生态农业的奖励政策,调动农村经济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一方面,要研究制定农业节能减排的具体指标,通过政府、农业部门建立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业节能减排任务分解、细化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管理和生产环节,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另一方面,要制定农业节能减排扶持政策,修订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建立农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对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业节能减排给予支持和规范。
(三)加大经费投入
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实施农业节能减排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低碳农业。要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坚持优化生态、保障供给、关照民生的目标导向,以发展沼气工程、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项目为依托,加大经费投入,扩大覆盖范围,尽快改善农业环境,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四)强化科技引领
当前,我国发展农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循环经济滞后。为此,对这些主要制约瓶颈,国家要组织多层次、多部门、多专业的联合攻关,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争尽快实现突破。同时,要设立农业节能减排和生态低碳农业科技专项,支持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对重点技术或关键生产环节开展科技研发,着力在发展有机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五)建立监测体系
我国要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必须从国情出发,尽快建立与完善监测体系。该体系要以资源利用、污染治理、能源节约为主导指标,以定量化、公平性、可靠性为原则,区分农业企业、行政区域、产业类型等不同监管单元,以月度、季度、年度为监管时点,从国家层面制定严厉的奖惩措施,由环保部门作为法定部门予以实施,保证农业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
作者:刘一平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