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景观面临巨大冲击,重要的空间特征和现象表现为景观破碎化,破碎化直接催生了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孤岛化现象,直接影响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成为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重要障碍。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在分析区域特征及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基础上,通过借鉴学者王云才关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研究理念,对传统地域文化与景观的内在关系进行剖析,归纳当地文化景观构成体系及特征,景观孤岛化现象、特征、形成过程,从而提出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空间模式,为今后景观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孤岛化;传统地域文化;整体性保护;保护模式;河北
1传统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景观
孤岛是指与大陆隔离、但非完全隔绝的土地。引申的含义是,除原始的地理概念之外,部分与总体之间存在差异的一种特殊状态[1]。所谓景观“孤岛化”是指景观空间整体性遭到破坏,景观孤立,没有形成“整体性”、“连续性”“和络化”,与周边环境差异性较大。传统文化景观由“面”逐渐退化为“线”,最终萎缩成“点”的过程中,“孤岛化”现象出现并逐步呈现出高度孤岛化特征[2]。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承载与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空间称为传统地域文化[3-4]。几千年来,地域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空间上形成,并具有绚丽多彩的文化形式,是地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然而,传统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景观正面临巨大冲击,甚至面临毁灭性冲击[5-6]。
1.1城市化发展对景观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地方文化景观缺少内涵、趋向同一化,从而形成目前我国特有的景观建设格局,即“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7],究其原因,是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以及时尚化发展所致。
1.2传统地方性认知对景观的影响
学者们指出,传统地域景观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上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是影响当地景观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传统地方性认知中人们却常常忽视这一点,而过分强调建筑在的核心地位,结果造成,忽视对周边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的生产空间的景观延续,更忽视了土地利用景观、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展现的文化地方性和景观地方性和综合特征保护。
1.3土地整治对景观与生态的影响
作为人类外部干预因素的土地整治设计,对景观和生态有着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是推动土地生态系统发展的人为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法层面。通过对河北省平原、丘陵、山地三种典型地形项目取样调查,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遭受损失,其损失率分别是0.36%、15.02%和18.91%,可见整体景观多样性均因土地整治而受到损失。其次,在土地整治微观技术方面。对河北坝上地区一般农田和经过压实整理的土壤进行物理性状分析发现,经过压实整理的地区土壤容重平均增高1.53倍、紧实度平均增高501倍,得出结论:机械平整土地使土壤板结,破坏表土层的质地、结构及层次[8]。随着建筑机械化程度的发展,建筑业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使用胶凝硬化材料愈来愈多,造成了对生态和景观等要素的破坏,主要有:土地覆被状况被改变、生物栖息地被破坏、农田物种扩散路径被阻断等,既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治地区的生态环境,又使地方性景观文化受到影响。
1.4孤岛化现象的影响
景观的“整体化”遭到破坏,同时呈现“孤岛化”和“破碎化”现象并且日趋扩大,究其原因是伴随着盲目化和不规范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区域异化与同化过程同时作用并加强,区域景观的完整性被逐步分割。另外,受城市经济圈的影响出现无序性现象。孤岛化现象导致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特色性景观区域和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文化景观传承创新技术缺失,有效管理对策与建设引导不到位等结果。1.4.1孤岛化现象的实质经过相当长的农耕文明时期逐渐形成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人类居住环境主要以自然环境为主,改造自然环境的力量有限,加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老思想的影响,在一定区域内文化景观均质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形成了区域完整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孤岛现象逐渐凸显,以河北省为例,一些城市景区、经济开发区最为典型,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城市建设中形式单一、景观孤立,与周边自然环境、城市社区逐渐割裂,景观、文化、管理、经济等孤岛化现象凸显,破坏了景观整体性和地域特色[9]。1.4.2形态特征表现形式孤岛化具体形态特征表现为:(1)景观孤岛:区域景观与周边环境反差巨大,整体性较差,以景区内景观为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环绕着自然景观、古建筑园林景观、生态景观,城市环境与景区景观反差强烈,造成视觉割裂,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周边环境,使得景区成了散布于现代化城市中的一个个渺小的孤岛。(2)文化孤岛: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大多处于偏离经济的中心地区,与其周边区域现代化城市文化反差较大,交通和对外联系相对滞后,这一区域主要是园林、古建筑景观,保留着浓郁的历史、民俗、人文、宗教等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典型的孤岛文化符号。(3)管理孤岛;为更好地保护地域景观资源,防止异质化因素的入侵,河北省城市高等级景观资源都由城建、园林等部门封闭隔离管理,与周边的城市社区分割,导致城市各个景区由不同部门、不同标准、不同管理模式进行孤立发展,进而形成城市空间区域内一个个的景区孤岛[10]。(4)经济孤岛: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位置独特,与外界通道不畅,与城市现代产业缺少联动,独自发展成一个孤立的经济区域,在形态上表现为“门票经济”,形成了“经济孤岛”。
2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毗邻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和辽宁省,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靠燕山,环绕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城市天津。总面积1885万hm2,人口7383.75万人。设11个设区市,39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106个县、6个自治县,共有1970个乡镇。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研,结果如表1显示:①特殊的区域地理位置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促进了燕赵大地上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同时对区域传统文化景观造成了强烈冲击;②无序的产业扩张,工业用地占据大量的农业用地,农田面积逐渐萎缩,核心保护区被现代化建筑和工业建筑包围;③原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被现代旅游商品经济逐步替代;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旅游业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传统居住建筑性质发生改变,逐渐成为经商场所和出租外来人口居所;④生态受到工业污染严重危害。在此过程中,当地居民对地域性传统文化景观的价值认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逐步改变;另一方面镇域居民的态度影响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
3景观设计应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
传统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景观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土地规模特征、城市化程度、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形成了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3.1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
生态与景观的可持续性是景观设计的关键,在土地整治中为了解决重视不够等问题,可以通过研究生态化整治与景观空间优化配置技术,运用物种、地块、土地整治等多尺度进行景观设计,主要技术:①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区域的地表、土层动植物及微生物恢复、重构技术。对遭到破坏的景观土地区域,通过恢复、重构技术构建出适宜生物生长多样性的土地整治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适宜快速提高地力的土壤动物或微生物,对整治区的植株密度、物种选配、植被结构、栽植技术等指标做了重点研究。②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区域生态化整治技术。通过分析土地整治对平原区、丘陵区、山地等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质等影响,构建该区域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生态化整治技术对道路、边坡、耕田等进行合理绿化、防护设计等,试验分析各类生态化整治技术的土壤质量提升与水土保持效应。③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区域的景观设计技术。对整治区景观的结构与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其生态环境受到土地整治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景观设计技术及其生态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不利影响,可通过研究景观配置要素与地形地貌恢复重建的景观设计技术及其耦合性,分析各类景观设计技术的景观生态效应。④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等关键技术的集成体系。首先要分析出生态环境、生态工程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整治区地表、土层动植物及微生物恢复、重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发展创新,合理处理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新技术,同时开发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区域的整治生态化参与模式和景观优化配置的耦合技术集成体系关键因子。
3.2城市化和景观设计
城镇化发展、城市扩张的同时保护脆弱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地区文化景观形成的“破碎化”、“孤岛化”格局,学者们提出了“城市区域公园”的概念与标准,希望通过对城乡土地有效管理和空间合理规划,从而建立一体化的有效途径,覆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范围[11]。区域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为了避免区域性整体特征陷入局部保护的恶性循环之中,学者们通过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对其进行保护,主要体现在:①景观生态格局的区域性;②区域景观内在联系的有机性;③区域景观过程的完整性;④区域景观空间的连续性;⑤区域景观历史演化机理的延续性。
3.3历史文化和景观设计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一直处于跟踪、借鉴、模仿的模式,在景观的快速发展中没有突出特色,忽略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出现大量西方化、雷同化的设计,“地中海”、“欧陆风”在全国遍地开花[12]。景观设计只有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相符合,将地域文化根植于设计之中,才能营造出最特色最地域最吸引人的景观[13]。设计时注意:①保护“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②运用“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使用回忆再造、借物言情、隐喻暗指等表现手法;③挖掘当代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模仿、再现和“位移”,而应该是对历史文化的再深刻思考再升华[14]。
3.4价值观念和景观设计
景观价值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内容涵盖自然、人文和社会学,同时还包含美学艺术等[15]。多元统计和目标导向是评价景观价值的方法,哈内克将景观生态价值体系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两类,图1是体系模型:测算方法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继承价值、存在价值[16-17]。针对不同景观特征采取不同的设计保护措施:(1)林区地形地貌复杂,景观形式多样,有综合价值最高的世界级稀有景观,火山地貌类景观和温泉类景观[18],其美学价值值得借鉴,此景观具有稀有、独特的重要特点,所以在开发利用景观时一定要适度,设计者在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保持其完整性,在维持其存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使用。(2)人工经营的体现重要文化价值的景观,它称为人工经营景观或半人工景观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过程的正向干预,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蕴藏着人类道德重要信息和文化传统。对此类景观的使用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其设计使用时要对景观形态注意维持原貌,同时更要加强其正常使用功能的发挥。(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负向干预而产生的景观,因其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设计改造时应重点考虑恢复、修复、重建,结合自然生态的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措施重现美丽景观[19-20]。
3.5“孤岛化”、“破碎化”现象和景观设计
所谓“孤岛化”、“破碎化”问题,其实质是城市景观陷于孤立式发展,呈现出与周边环境、城市社区相割裂、隔离的“景观孤岛”、“文化孤岛”、“经济孤岛”、“功能孤岛”和“管理孤岛”等形态特征,是景观空间整体性遭到破坏所呈现的不连续性现象和特征,强调和周边环境的较大差异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正是针对这种区域性整体特征的保护,区域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区域整体人文文化的体现,主要是:①景观生态格局的区域性;②区域景观内在联系的有机性;③区域景观过程的完整性;④区域景观空间的连续性;⑤区域景观历史演化机理的延续性。景观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以上因素。
4发展趋势
景观设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景观存在问题的异质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受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高度地方性影响。今后的景观建设与管理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快速城市化对传统地区文化景观空间特征的影响(包括景观建设与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传统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和协调问题等);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规范、标准与依据的研究问题;建设的生态性、地方性、特色性的动态监督与管理等[21]。由此可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有:①建设完善传统地域文化影响下景观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政策体系,同时构建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一体化途径;②创造可持续利用的景观资源新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景观整体性保护措施,有基础的地方可适度景观的整体性和地方性保护示范区;③针对景观“破碎化”与“孤岛化”现象,加快建立新规划、新标准、新理论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明确政策与技术要求;④推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技术应用的同时,形成监督、引导、规范的地域文化景观保障体系[22]。近年来,我国景观设计领域发展迅猛,但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景观文化,尤其是包含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更是少之又少,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者往往忽视我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应当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乐.城市中的“文物孤岛”[N].中国财经报,2004-01-17(4).
[2]HongSun-kee.LandscapeEcologyinAsianCultures.Japan:Springer,2011.
[3]WangYuncai.ThemodelsoftraditionalculturelandscapeconservationbasedonIandscapefragmentationanalysis:AcasestudyOfZhibuInZhejiangProvince[J].GeographicalResearch,2011,30(1):10-22.
[4]QiuJiangxiao,WangXiaoke,LuFei,etal.Thespatialpatternoflandscapefragmentationanditsrelationswithurbanization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s:AcasestudyofBeijing[J].ActaEcologicaSinica,2012,32(9):2659-2669.
[5]刘爱利.国外飞地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8(1):102-106.
[6]沈宏婷.由“孤岛”到“新城”:国内开发区发展转型趋势[J].江苏商论,2008(1):138-139.[7]王云才,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24.
[8]谷晓坤.土地整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9]刘爱利.国外飞地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8(1):102-106.
[10]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240-244.
[11]SauerCO.Themorphologyoflandscape[M].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4:210-241.
[12]MarcAntrop.Whylandscapeoftheparstareimportantforthefutur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5(70):21-34.
[13]KellyR,MacinnesL,ThackrayD.Theculturallandscape:planningforasustainablepartnershipbetweenpeopleandplace[M].London:ICOMOS-UK,2000:31-37.
[14]唐廷强,陈孟琰,费飞,等.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训[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15]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6):660-665.
[16]张止峰,赵伟.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8):282-285.
[17]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5-6.
[18]吕宝来.浅议历史文化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现[J].青年文学家,2012(23):124.
[19]AntropM.Backgroundconceptsforintegratedlandscapeanalysi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0,77:17-28.
[20]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1]李双成,郑度.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的区域范本[J].地理科学,2002,22(3):270-275.
[22]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1998,9(2):217-221.
作者:王蓬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园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