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基础》课设计的“五大模块”如下图所示:从“适应”开始,到“升华”结束,五大模块共同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间要通过五大主题内容的学习,最后达到升华。这样设计的依据和思路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经历由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不适应到适应,要通过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的启迪教育,通过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最后升华为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也是学习《基础》课的全过程。由此不难发现,五大模块之所以设计合理,适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关键在于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模块设计,《基础》课教材各章内容得以重新整合,各模块对应教材内容如图。从右图可以看到,原教材内容包括七章外加一个“绪论”和“结束语”共九大部分,通过模块设计后精简成为五大模块,由此教材内容体系得以实现由“细”变“粗”,在不减少任何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通过五大模块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五大模块的设计更具逻辑性,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弄清教材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面我们不妨对五大模块的内容做个简单的分析解读。第一部分“适应篇”。这一模块对应的是教材“绪论”部分,它主要解决的是学生进入大学和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律的修养所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即绪论部分的三节内容):新生活———大学生活;新素质———大学更高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新学习———《基础》课的学习。在这一部分注重联系大学新生的实际,从怎样适应新生活、新学习、新环境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明确新素质、新价值,从而开拓人生新的境界。把绪论部分单独作为一个模块无疑是《基础》课教学模块设计的一个亮点。这是因为,绪论部分既对大学做了介绍,又对大学与中学的种种差别做了对比,同时还指出了大学新生初入大学的诸多不适,其目的是希望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教育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其承启作用十分突出。可见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总之“,适应篇”既是这门课程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培养所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前提。第二部分“启迪篇”。本模块对应教材第一、二、三章,主要是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立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培养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操,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科学对待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无疑,这三大启迪教育既是大学新生必须接受的基础性教育,也是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过程中必须明确的三大基本点。因此,在启迪篇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启迪教育,使他们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操、人生观等方面得到深刻感悟和提高。严格说来,“启迪篇”的三章内容其实是可纳入道德篇这一模块中的(事实上这三大问题确实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但教材为何将其从道德部分剥离组成独立的三章?对此笔者以为,教材将其单独罗列并且置于绪论部分之后是有一番深意和新意的。笔者的理解是:通过前一模块(“适应篇”)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大学和大学的学习生活,明确新素质、新学习的养成,从而顺利走过“适应”之路。而接下来进行的三大启迪教育(即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既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走过适应之路后的大学生必须首先面对的三大基础性教育:已步入人生新阶段的大学生确立人生新目标、树立新的理想和信念也就成为他们的首要之选,此为启迪篇之理想信念部分;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立志为国家民族而学习,此为启迪篇之爱国主义部分;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当正确对待人生,规划好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为启迪篇之人生价值部分。
这三方面的内容可谓是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必须首先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而对我们设计教学模块和实施教学而言,这三大基本点,与其说是学习,毋宁说是启迪更为贴切,是以便有了“启迪篇”这一模块。第三部分“道德篇”。包括第四、七两章,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道德基本知识,掌握道德修养方法,激励大学生不断锤炼道德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本模块教学要全面分析道德的内涵、本质、作用和历史发展,深入剖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介绍道德修养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做有道德之人。
因此在本模块教学中还要用大量的实例褒扬守德模范、抨击各种不道德的现象,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做道德高尚之人。值得指出的是,教材第七章有关公共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等内容,不仅提出道德要求,同时还给了法律评判,这也是该教材的一个创新特色。故我们便创造性地将该章中所有关于法律的内容调整到第四部分“法律篇”所属的第五章中,由此便使教学内容完全以学科来进行分类和整合从而更具规范合理性,同时又与教学模块很好地契合。这样设计无疑更符合学科分类的要求,使知识得到系统归类,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把握。第四部分“法律篇”。本篇包括教材第五、六两章和第七章有关公共生活、婚姻家庭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等内容,集中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合格公民。笔者认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提高,要以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为基础,以遵守法律规范为落脚点。因此,在教学中,传授法律基本知识是基础,正确理解法律规范是重点,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处理问题是关键。通过法律知识的介绍、法律规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维护法律权威。本模块虽然仅包含两章,但内容却极其繁杂,几乎涵盖法律的各领域。然而由于并非专门和专业的法律教科书,教材在内容上并未按照法学学科体系来编排,以致无论是内容还是顺序都较为零散,缺少逻辑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加以重新归纳设计,切忌“按部就班”式照单教学,否则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部分模块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完全按照法学学科体系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将原本零散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分类组合,这样经过重新整合后的法律篇俨然就是一部法治宣传教育的生动通俗读本。第五部分“升华篇”。本模块对应的是教材的结束语部分,旨在强调: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和操行均得以升华,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这一部分既是全书教学内容的结束,也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主要目标,同时又符合学习修养活动的循序渐进原则。值得一提的是,与第一个模块“适应篇”相似,我们将“结束语”也作为一个单独模块进行设计,除了与“适应篇”相呼应,更重要的是强调走过“适应之路”的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系统严格的学习修养理应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升华,这是教材内容也是教学活动的逻辑止点,当然,更是我们全社会上下一致的期望和要求。
作者:李国才 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