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科学规划不够,对寄宿制学校有效运行保障不足《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合理规划寄宿制学校的布局,增加本级财政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负责寄宿制学校校长、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管理和考核”。[3]然而,调查发现,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上科学性、前瞻性不够,对寄宿制学校建成后,保障其有效运行的能力不足。如A县教育局局长说:“为什么撤并或新建、改扩建?新建或改扩建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们基本是凭经验,通过“拍脑门”式决策,科学规划没有技术支撑。”B县一位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说“我们是保‘吃饭财政’的国家贫困县,县财政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全县教师工资已不容易,没有能力再增加更多本级财政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B县的另一位教育行政人员补充道“:我们目前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校舍和食堂建设,对学校基础设施的附属设施设备投入的经费缺口比较大”。C县教育局一位副局长说:“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目前是‘摸着石头过河’,寄宿制学校的校长急需培训,但是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培训。寄宿制学校及教师应该有不同于非寄宿制学校及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此外,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管理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医务人员等的配置只停留在给寄宿制学校“提要求”的层面,并未给予编制安排。(二)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重制度轻落实,重“看管”轻“培育”,缺乏必要运行经费访谈中,一位校长如是说“:我们寄宿生的各种日常管理制度非常详细,但在学校的实际运作中,由于缺乏监督、考评、激励机制,这些管理制度很少能自始至终落实下去。另一位校长谈到“:学校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它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学校往往把确保学生‘不出事’作为最终目的。这种角色定位和‘无为’的教育思想使得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寄宿生得到的多是“看管”而不是真正的培育。学校育人目标不足。”多数学校都表示办学经费短缺。一位校长如是说“:教育局规定学校不得收取学生住宿费、饮水费、电费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学生住在学校产生的各种日常开支费用都是统一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而这些列支就超过了上级部门拨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一半。食堂工勤人员和宿管人员的工资也没用纳入县财政预算,由学校支付,我们入不敷出。”(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用房及附属设备设施多不达标,但绝大多数学生仍表示愿意选择在学校住宿的就读方式调查显示,样本学校基本能按照《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了诸如寄宿生信息档案等各种较健全的宿舍管理制度,然而,学校宿舍用房及其附属设施和必要设备薄弱。表2数据显示,45%的学生居住8~16人一间寝室,23%的学生居住16人以上一间寝室,说明学生寝室拥挤。观察发现,宿舍没有储藏室;小学生基本两人一张床。这与2011年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中规定的“学生宿舍一般由居室、管理室、盥洗室、厕所、贮藏室及清洁用具室组成;人均居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平方米;学生宿舍应保证一人一床”[4]等要求相去甚远。寝室的供水与必要设施紧张,如51%的学生和45%的学生分别认为自来水供应和厕所蹲位仅基本够用。观察发现,寝室基本没有设置桌凳。由于自来水供应不足,宿舍厕所多数只在清早和晚上时间供水开放使用;宿舍楼全天没有热水供应。与此同时,寄宿制学校均没有为低龄小学生配备生活保育员,这与《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小学低年级寄宿生原则上要配备生活保育员”[5]不相符。此外,调查的23所学校中,仅一所新建学校有澡堂设施,其余均没有,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在学生宿舍楼的厕所里安有一个简易洗澡喷头,临时解决学生生活所需,这与《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寄宿制学校要建立浴室,在周末和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6]要求不符。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问及“如果你能够选择,你愿意住在学校还是住在家里?”62%的学生选择愿意“住校”。就其原因再做进一步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家离学校太远(71%),父母外出打工(11%)、喜欢寝室集体生活(8%)、寄宿学校教学质量好(10%)。诚然,调查显示,初中生家离学校平均9公里,小学生家离学校平均6公里,多数学生靠步行上学。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住校就读。可见,开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十分必要。(四)学生对寄宿学校饮食质量满意,但认为学校食堂的附属设施设备不足调查显示,样本学校按《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基本都建立了诸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等制度。学生对学校饮食质量满意。表3农村寄宿制学校饮食管理调查结果由表3看出,多数学生认为食堂饭菜价格合理、膳食营养搭配科学、卫生,食堂干净整洁,工勤人员态度和蔼。学生普遍反映:“学校比家里吃得好”。这主要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如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政策;201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同时,《G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食堂一律自办自管,实行公益性、零利润原则”。[7]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学生的饮食营养条件。但是,学生认为学校饮食管理设施设备不足,如58%的学生认为食堂场地狭窄,71%的学生认为就餐桌凳不足。观察发现,许多学生在食堂门口三两成群地或蹬着或站着就餐;一些学校学生分时段到食堂轮流用餐;一些学校则由班干部到食堂为全班同学取餐到教室用餐。(五)寄宿学生在学校的人身、财物安全危险仍然存在,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由上表看出,学校均按《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立了诸如严格门卫值班、巡逻制度、学生请、销假等安全管理制度,并开展宿舍公共设施的常规检查、维修等。但是,当询问“您在学校曾经有过的不安全经历是什么?”,学生的回答集中在“被人殴打”(20%)、“被人勒索食品”(24%)、“被人勒索钱财”(13%)、“被校外闲杂人员骚扰”(20%)“、没有”(23%)。这说明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危险仍然存在。进一步访谈发现,寄宿制学校均未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这与《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学生规模500人以下(不含500人)聘用2至3名、500人至1000人(不含1000人)聘用3至5名、1000人以上按不低于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三的比例聘用专职保卫人员”[8]不相符。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公共汽车车况安全无保障,学生经常乘坐超员超速、无牌无证或人货混装驾驶车辆,交通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对于学生往返学校乘坐的交通工具,尽管国家与地方都有明文规定,如《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组织学生乘坐经检验合格的交通工具”,[9]《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加强校车管理,建立健全校车管理制度”。[10]然而,西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均无财政能力给学生提供校车服务,也不能保障学生均乘坐经检验合格的交通工具。因此,学校一般鼓励学生结伴步行。但是,农村学生住家离学校路途遥远,且西部农村地区山路崎岖,路况复杂,天气恶劣,学生步行往返学校途中的安全隐患非常严峻。(六)寄宿制学校缺乏专职或兼职医务(保健)人员、“卫生室”和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几乎没有专职或兼职医务(保健)人员和学校卫生室,致使46%的学生表示在学校生病时不能或不完全能获得及时救治。这与《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学校应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者兼职卫生保健教师”,[11]以及《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寄宿制学校要设立学校卫生室”[12]条款都不相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缺乏既拥有医师执业证书、又愿意留在学校领取低酬劳的医务人员。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访谈发现,寄宿学生普遍思念父母,自信心相对不足,人际交往尤其是师生交往能力急需提高,留守儿童个性孤僻。然而,这些学校均无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机构,使得学生的心理困惑或不良情绪在学校得不到疏泄或缓解。(七)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量大,许多学生表示其学业成绩住校和未住校相比差异不大,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访谈发现,寄宿制学校教师除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担任学生的生活保育/管理员、心理辅导员等角色,要管学生的吃、穿、住、行、学、心,身兼数职,变成了学生的“无限责任人”。教师责任的不断扩充不仅影响其投入教学研究的时间、精力,也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家庭幸福。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也许是寄宿制学校的目的之一,然而,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成绩住校和不住校相差不大。可喜的是许多学生表示,他们现在所在的寄宿制学校与自己原来所在的村小或乡镇所在地初中相比,开齐开足了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使他们得到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学习内容。但寄宿学校校园文化资源匮乏、生活单调,如当询问“你每天课外活动期间主要从事的活动是什么”,学生的选择由高到低依次是“体育活动”(49%)、“学习功课”(20%)、“和同学闲聊”(14%)、“其他”(8%)“、洗澡洗衣服”(7%)“、文艺活动”(2%)。在随后的观察发现,学生所说的“体育活动”不过是在运动场或校园其他公共场所无组织的自行打球或玩耍。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外活动期间收看不到电视节目,阅读不到各类报刊杂志,没有学生社团、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有教师表示“:下午六点后,校园就基本变成了关着学生的‘空城’”。
二、几点思考
(一)开展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执行督查,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实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限时整改,同时要完善促进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如实行寄宿制学校新建或改扩建的审批程序制度;增设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或保育员、学校专职或兼职医务(保健)人员、学校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四类管理人员的编制,并制定其相应的工资、职称等福利待遇政策;建立具有寄宿制学校特性的学校及教师考评、奖惩体系等;在生均公用经费外设定寄宿制学校经费投入标准的钢性政策,或者核拨不同于非寄宿制学校的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13]制定寄宿制学校医疗救助配套政策;制定由农村寄宿制学校属地医疗机构负责对寄宿学生进行突发疾病救治、流行疾病预防与治疗、常规体检等政策。(二)完善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GUANLIFANGLUE管理方略和配套设施设备,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县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实施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法规;大力推进学生宿舍、校内教师周转宿舍以及其它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设置公共交通线路、站点,或为偏远农村地区寄宿学生提供校车服务;以国家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契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用水保障工程建设,以确保寄宿制学校有效运行。(三)寄宿制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建设和谐快乐校园寄宿制学校应对自身制定的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考评;践行管理育人的理念;加强对教师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人人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开设学校“亲情电话”等;推进学生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加强学生日常生活规范化引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建设和谐快乐校园。
作者:甘琼英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