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人,是社会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长和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发展在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其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不足也是由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具体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功利主义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潮和竞争性、开放性的商品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自然也受到了诸多不良思想的影响。功利主义认为,追求最大幸福和快乐是人的天性,是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不同行为的源泉,并将个人利益看做是衡量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和价值尺度。这一文化思潮,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一切向“钱”看的需要,从而造成了我国各领域道德的整体滑坡。当前,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和大学,素质教育的呼声都很高,然而,选拔性思维下的应试教育还在不断进行、不断深入。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学校制胜的三大法宝,它们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发展,直接关系到这个学校能否成为全国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就分数而言,有些大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以虚假理由请假或逃课,在期末考试前却临阵磨枪、挑灯夜战,甚至有些学生上课时与任课老师和睦相处、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讨好老师,得知考试成绩合格后,就有意疏远老师,如在路上遇到老师也假装看不见等。这种师生关系利益化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很普遍。其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奖助学金的评定、入党对象的考核等问题,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升学率而言,近年来,选择考研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据调查,在这支庞大的考研队伍中,84%的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用学历增添自己就业的砝码。就就业率而言,如今的好多大学都成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场,为了满足当前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大学生不得不忙碌于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资格证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普通话水平考试等各种考试,因为大多数招聘单位认为证件越多表明学生能力越强,这是大学生就业的“通行证”和“敲门砖”。大学为此也开设了满足学生更好就业的专业课,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在就业时能“专业对口”,进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总之,这种学生以分数为中心而学习,为功名利禄而读书;学校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忽视了人文的关怀与倾注、情感的丰富与熏陶,最终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缺失和扭曲。
(二)竞争压力加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逐步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岗位分配制度,人们在各领域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压力,诸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压力等等。在学业压力方面,如今高昂的学费让好多大学生包括家长难以承受。即使上学后,除了专业课的学习之外,又不得不忙碌于各种证件考试。在生活压力方面,除支付必要的学校费用外,当前各种电子产品、高档化妆品等商品广告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充斥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他们的消费观念,使其虚荣心日益膨胀,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日益滋生。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多达96.0%的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在攀比内容上,“83.3%的人首选‘穿着打扮’,接下来是‘电子产品’(83.2%)和‘零花钱’(53.2%)。还有48.7%的人指出,很多青少年喜欢攀比‘父母’。”[4]这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的消费模式,严重扭曲了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在就业压力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大学生一味地注重专业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与生命意义的建构。在恋爱压力方面,由于我国文理科学校的差异,导致高校男女学生的比例不协调,恋爱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外部环境的制约。以上种种压力,也必然会造成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价值观的扭曲。
(三)公平机制缺失
由于当前我国各种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人们受利益的驱动,进而抹杀了竞争的公平性,导致当前大学生在校内外受到了选拔不公平、就业不公平、奖惩不公平等方面的挑战。比如,由于师生关系的利益化,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助学金的评定等等往往被“关系户”操纵;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在就业市场上,工作量小、待遇好的工作岗位往往被“权势家族”挤占,法律的尊严、社会的公平就这样被权力和金钱无止境地玷污和践踏着。面对社会种种不公平,有些大学生无法忍受,便采取消极态度面对,甚至以死来反抗。目前,如果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缺少了公平这一必备的外部生存环境,其后果必然不尽人意。
(四)身心矛盾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各方面渐趋成熟与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高标准的市场要求等社会形势日益严峻,其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生理上日趋成熟,基本具备了成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心理上,则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与障碍,发展比较滞后。比如,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甚至还得完全依赖父母,自主与依赖的矛盾日益突出;高中阶段渴望考入梦寐以求的理想学府与如今专业不对口、就业压力大等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情绪的不稳定性与理性的日益增强之间的矛盾加剧;对性知识、性心理等方面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一项对北京2026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43%的大学生承认经常被与性有关的念头所困扰”。再加之,由于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导致健康意识不强、忽视了身体素质提高的影响,致使如今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滑。“监测结果显示,相比2005年监测数据,我国19至22岁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进一步下降。”[5]他们无法悦纳自己、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无力抵抗各种冲突和压力的挑战,最终采取消极的态度面对,甚至走向极端,用自己的生命予以反抗。这些由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生理与心理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导致其生命教育缺失和价值观扭曲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内在原因。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
解决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形成合力。具体可以选择以下解决策略。
(一)完善公平机制,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本
完善公平机制,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诸多策略中,公平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7],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把尺子。公平机制是维系当今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公平的社会生存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公平程度越高,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抢劫等犯罪率越低,社会矛盾和纠纷就越少;反之则越多。完善公平机制,首先,要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大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比如,针对有些大学生因学费贵而上不起学的问题,国家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收入,分类收取学费。这种根据家庭收入实行收取“等级学费”的制度在韩国大学近期已经提出,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上学贵的难题,进而保证学生享受教学资源的相对公平性。其次,要为大学生营造公平的选拔氛围,确保大学生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助学金的评定等方面的机会平等。总之,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公平机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促进其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
(二)加强心理辅导,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基
加强心理辅导,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当代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是保证其学业顺利完成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对其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举措。如今,有些大学只在每年的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将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讲座、游戏、看电影等活动,运用报纸、网络等形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战胜挫折、应对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此外,各学院、各年级、各班级都应选拔一些心理素质好的老师或同学进行心理观察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纠正与引导。
(三)丰富课程内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源
拥有科学逻辑体系和内容丰富的课程,是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生命价值观扭曲和缺失的严重现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和灌输是十分必要的。而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课本教材,它是连接教和学的桥梁与纽带。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必须依靠拥有逻辑体系科学和内容丰富的课程。在课程方面,要将人际交往、情感、挫折、性知识、安全知识、死亡和应对突发事件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纳入到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中,渗透到《大学生健康与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中。此外,还要让大学生通过参观殡仪馆、太平间感受亲人的生离死别,真切认识到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去对亲朋好友的影响和意义,从而教育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进行突发事件的演习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总之,必须及时完善和丰富生命教育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等内容,为生命教育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壮大师资队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盾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坚强后盾。在大学阶段,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更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指路人和领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大学教师在科研、评职称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在其不堪重负时,采取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现象屡有耳闻。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育界的精英,他们的这种行为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学生面对生活的各种挫折与挑战时,老师的消极做法会进一步加剧学生自杀等消极念头的出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此外,随着大学生自杀、暴虐他人等事件的频发,当前很多教育机构和工作者也意识到了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很多缺乏系统生命教育知识的老师被“逼上梁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种做法对缓解大学生的生命困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这些教师生命教育知识的不系统,此举并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长期存在的生命价值观缺失和扭曲的问题。正如2011年10月28日在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上,台湾吴凤科技大学纪洁芳教授所说:“当前中国生命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中高级师资的培训”。为此,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和壮大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国家要给予制度上的扶持和保障,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生命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强大的后盾。
(五)优化文化环境,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魂
营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魂。在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中,自然生命是人生存发展的物质承担者,是文化生命得以丰富和完善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生命则是自然生命的延续和升华,是人生命的灵魂,决定着人生命质量的高低和生命价值的大小。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灵魂必须优化文化环境,只有这样,生命的内涵才能得到丰富与提升,生命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人生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它们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很忌讳“死”这个字,在很多场合不愿意谈论有关“死”的问题,以至于人们对于死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也不能正确面对死亡。过去,在国家或集体财产遭受各种灾害时,我们强调要以国家财产为重,全力以赴投入救援中;如今我们则更多地强调要“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这都体现了人们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与影响下,黄色书籍和音像制品以及歌厅、舞厅中各种不良思想文化日益泛滥,充斥着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冲击。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实现文化认同。当前,我们就是要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建好学修德的校园文化环境。新形势下对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回应大学生自残、自杀、伤害他人、暴虐动物等严峻现实的诉求;是实现大学生自身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需要。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邓海龙 张慧玲 单位: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相关专题:化学分析计量 小木虫 风能发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