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文化概念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及文化氛围,将学生作为基础,以课外活动为主,覆盖整个校园各个领域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一般涉及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在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校园文化作为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不仅能够反映学校的文化品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物质、精神及制度三个方面,覆盖整个校园,实现协调发展,塑造完整、良好的文化形象,为学生创建课余活动平台,例如:俱乐部、书社等。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师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激励师生,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1]。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校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制度文化作为校园的一部分,是将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等,是规范师生行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有力保障。因此,制度的合理性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定期体检制度的实施,能够检查学生身体健康程度是否符合标准,充分证明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公平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请假制度、成绩考核占比制度等,都能够体现出学校基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角度,为其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公平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外,制度的提出并没有结束,执行才是重中之重,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执行者要坚持依法治校等原则,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外,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困难,实现平等受教育权利,学校要制定助学体系,并经过严格的审查后,适当减免学费,并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共同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消除自卑等不良心理及情绪,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2]。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校园建筑、绿化等基础设施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绿化环境,让学生感受自然魅力,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压力、疲劳,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社交需求,还需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体育馆、图书馆等,为学生活动提供开阔的活动空间。另外,在现代社会形势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网络、电视等,合理使用这些传播媒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学校要将传统传播方式与现代传播模式有机结合,丰富校报内容,例如:新闻事件等,发表正确言论,深度影响大学生思想。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一些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利用网络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向学生传播健康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品质。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精神文化作为校园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结晶。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不仅是引导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因此,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要围绕精神文化为主,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举办知识讲座、竞赛等,让学生在体验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锻炼自身创新等综合能力。另外,学校管理者、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动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接触社会,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进一步发展[3]。
根据上文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作为落实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关键,学校管理者要明确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物质、精神及制度等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抒茵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成都理工大学 全国税收征管规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