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中要体现透视学、制图的尺寸、比例以及空间感;建筑学、环境学、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等与设计相关的各种知识是否得以准确体现,能否达到理论要求;手绘效果图的美观性、准确性,色彩的合理性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手绘阶段与草图阶段相比有何改动,因何改动,涉及何种知识理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都一一加以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更进一步,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且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计算机建模制作效果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准确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能准确地合理地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在制作效果图阶段,建模、材质、灯光的运用同时也会将草图和效果图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此时教师加以指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一大优势所在,通过反复的修改、校正,各种理论知识也将随之深化。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好计算机这一工具,用理论去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必将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第四阶段,完成设计施工方案。这一阶段是与现实最贴近的阶段。
这一阶段考虑的问题更加具体化,同时也是整个设计的一次检验,各种设计要求、各类设计规范、建筑学、材料学、环境学、价值学、相关法律法规、成本核算等一一存在其中,往往因为其中某一个环节产生变动,也会产生一连串的改动,而这时各种理论知识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地,对学生的要求是最高的也是最全面的,更是对整个设计的全面检验。通过以上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设计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各门各类的理论知识的身影,每一阶段又都有与之相应的成果,学生能从中切实地体会到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也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作用,通过各门各类知识之间的组合、融合学会如何去设计,如何做好设计,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更加容易达到。
模块化教学能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正面效果,但这种教学模式也不是万能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注意:第一,课题覆盖面的问题。也就是选题,这十分重要,必须要尽可能多地涉及各门各类理论知识,既要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要能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课题的限制性因素要适度,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改变以往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模式,尽可能地变为只要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起到指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创新性,对于简单模仿甚至抄袭的现象要坚决予以杜绝。第三,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知识的讲授。要做到了解甚至掌握部分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跨专业对于部分教师难度较大,但对于最后负责总体设计的指导教师这是必备的条件,这也是成为一名合格艺术设计类教师的起码要求。第四,做好因材施教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较大,会存在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不能适应课题安排。此时应考虑分层次教学,对好的学生适当地增加难度,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不能一刀切,避免损害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在课题设置上亦可作出调整,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较大课题,组织学生以设计小组的形式加以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自主性得以更大发挥,同时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做好教育教教学改革工作,探索适合所讲授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一份微薄的贡献。
作者:吴俭涛 张力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