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来,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的需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在战略全局的部署下,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国家发展日程,并使之成为了我国全方位发展的宏伟目标。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教育也愈来愈受到重视。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力量,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而如何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途径
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相关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在审时度势后,针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所提出来的战略决策。旨在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生态文明教育,由于教育群体的不同,又可将其内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对全社会的人民进行生态文明相关方面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专门针对在校学生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了‘素质’一词,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教育是研究生态文明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目标的实现。”[2]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指导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增进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拓宽大学生生态文明视野等方面,涉及到环境、伦理、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意义
1、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人才则是教育衍生出来的结果。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发展的后备军,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服务于人民。由此可见,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科学文化的基础。高水平的、持续的生态科学文化教育,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以高校为起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永续力量。
2、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这一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替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从生态环境规律、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认知,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和生态行为习惯的确立几个方面来增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为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文明体系提供实践素材,进而间接为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可行性参考。
3、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能够顺应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也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重要性”是指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大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为自身的文明素质注入新的活力;“紧迫性”是根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而言的,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能够让自己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存在滞后性,甚至影响自身日后的发展。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状
1、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普及度低
尽管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生态文明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生态文明的相关课程,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纵观目前全国各高校生态课程的开展情况,除了一部分农林高校重点加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其他一些院校,除了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则很少开设专门的生态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由此可见,在高校开设生态课程,亟需打破专业、非专业的限制枷锁,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生态科学知识教育,扩大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受众范围。
2、教师生态文明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内负责生态课程讲授的老师大多不是专业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有的是环境专业的,有的是地理专业的,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教师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低,进而导致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收效甚微。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中都能挖掘出不少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目前颁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等。与之相对应的,生态课程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大多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模块教学中拓展延伸所获得的,但仅是停留在内容表面的浅显知识层次上,未能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也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最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3、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参差不齐
文明素质是一个养成教育,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进而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文明素质高低因人而异,生态文明素质自然也不能例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在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甚至是自身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下,具有不同的个体表征。比如有的大学生积极拥护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自身行为上却不能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存在理论与行为相背离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对他人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予以指责,但自己浪费水源、乱扔垃圾时却不以为然,存在于人于己,认知有失偏颇的状况;还比如有的学生能够对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环境现状有个基础性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生态科学知识则一知半解等情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途径
1、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生态课程体系改革,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全面普及生态文化课程,无论是环境等相关专业还是其他非专业。不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公共课上注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还要开设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基础知识,并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些延伸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生态知识储备量。此外,高校生态课程建设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媒体等平台,发挥其便捷性、及时性、分享性等特点,省时、省力的开辟“第二课堂”,利用高校论坛、在线课程、电子图库等方式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兴趣,进而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2、师资力量培养
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师生态文明素质考核。这是一种较为强制性的规范制度,旨在提高专职于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课程的教师能够提高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完善自身理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切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传授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而不是敷衍应付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进修、培训。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具体表现,旨在提高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任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效果。
3、教学模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这种“独白”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过作用,但是却愈来愈显现弊端。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充耳不闻,致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教学困境,应该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良性沟通,进而使得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获益,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4、个人行为养成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其中,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高低决定了生态文明行为的好坏。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是否得当中反映出他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换言之,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其生态文明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总之,要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并用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不浪费水电、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涂抹乱画、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用塑料袋等,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约束自身的行为。此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如看到他人有上述违背生态文明的行为也应该积极制止,并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陈述利害。
五、结语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自身要求的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各方的努力,诸如国家的扶持、社会的宣传、高校的重视、教师的教导和自身的认知等,未此要统筹一切力量,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J]2012.12.8
[2]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15-16
[3]黄娟,贺青春,黄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7-81
[4]杨冬梅.从“独白”到“对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变革[J]环境保护,2011(16)38-40
作者:金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