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随着国内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就日益突显,如:缺乏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充足的师资力量,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培养方式不够先进等[1]。而这其中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是重中之重的问题。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最终确立了48个题目,按照分层取样的办法,一共发放了472份问卷,共收回问卷446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共441份,有效率为98.9%。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女性为224人(占50.8%),男性为217人(占49.2%)。按学历统计,大专学历12人(占2.7%),本科学历199人(占45.1%),研究生学历有225人(占51.1%),中专学历5人(占1.1%)。按接受调查人员的年龄统计,60岁以上2人(占0.5%),51~60岁之间16人(占3.6%),41~50岁之间105人(占23.8%),31~40岁之间149人(占33.8%),21~30岁之间169人(占38.3%)。按教龄来统计:98人(占22.2%)任教时间在16年及以上;99人(22.4%)任教时间在11~15年之间;186人(占42.1%)任教时间在6~10年之间;58人(占13.2%)任教时间5年以内。按职称统计,2人具有正高职称(占0.5%),177人具有副高职称(占40.1%),161人具备中级职称(占36.5%),70人具备初级职称(占15.9%),31人无职称(占7%)。
二、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1.高职教师专业精神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在对于职业的满意度方面,分别有36.9%和43.4%的教师对高职教师这一职业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有11.2%教师感到不太满意,有8.5%的人对自身的职业感到不满意,总体的满意率超过八成。对于职业的认识,有29.7%的人将教师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有49.2%的人将教师工作视为一种职业,有21.1%的人将教师工作视为谋生的工具,可以看出接近八成的教师能对职业保持一种积极或正常的心态。对于本职工作的态度,有33.1%和35.3%的人对于工作感觉热爱或比较热爱,接近了七成,有24.8%感觉一般,6.8%的人不喜欢本职工作。有23.5%的教师的工作动力来自于对工作的热爱,29.4%是为了职称的评定,33.7%是因为物质的回报,13.4%担心失去工作,超过六成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自于职称、收入这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素,这说明对于教师的激励要考虑人的本性因素。在对于工作的尽职情况方面,有51.6%和29.4%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比例超过八成,有17.6%的教师认为自身存在一定的欠缺,仅有1.4%的人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有23.7%的教师会经常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有28.2%的教师有时候会不定期地反思,有38.8%的教师偶尔会有反思活动,有9.3%的教师从没有进行过教学反思,可见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2.高职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状况调查分析
学历和职称是高职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2],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里有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在这方面,高职院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论文的发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在过去两年中,有72.9%的教师发表过论文,其中有42.8%的教师发表了1~2篇论文,有22.7%的教师发表了3~5篇论文,仅有7.4%的教师发表的论文数在5篇以上。不论是在论文的数量上还是论文发表的人员分布上,高职教师都存在着不足。而且从论文的内容上看,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较多,而关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3]。有11.5%的教师经常参与教研活动,35.6%的教师会有时参与教研活动,40.7%的教师只偶尔参与教研活动,而有12.2%的教师从未参与过教研活动。对于科研和教学研究,通过调查可知,有45.9%的教师会主动参与,有37.3%的教师属于被动参与,而未参与的人中,有16.2%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机会参与,0.6%的教师没有兴趣参加。这说明当下高职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甚至缺少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热情。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重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52.1%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校内实践活动,49.5%的教师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相关企业参与实践活动,7.4%的教师没有参与任何实践活动。由此能够了解,92.6%的高职教师能够不同程度地参与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
3.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认识调查分析
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有50.3%的教师有所了解或大致能说清楚,有38.4%的教师属于知道但还能说清楚,仅有11.3%的教师表示很了解并且能够明确阐释。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于专业发展虽然有认识但对其了解并不深刻。由调查可知,高职教师对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有14%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多补充文化基础及常识性的知识,有26%的人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有25%的人觉得自己要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有56%的人认为自己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和技术能力,大多数人(74.5%)认为自己要在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上增加学习。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最亟待提升的是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对于专业发展需要更新的知识内容,所调查的教师中大部分(占76.2%)认为需要着重加强自身专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其次是需要增加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占63.5%),再次就是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占20.1%),最后是其他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占11.6%)。有将近六成的人选择了前两种,前后两项比重悬殊。由此可见,在专业技能与知识层面上,目前高职教师最迫切需要提升的就是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大家对于参与实践有很强的意愿,特别是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学习。大多数高职教师的理念也随着人才培育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应用和实践技能越来越看重,更加注重抢占行业和专业发展的制高点。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的更新与发展:选择教育基本理论的占14%;选择课堂教学和技能的32%;选择教学和评审技术的占22%;选择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占40%;选择教学设计及课程开发技能的占64%;选择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占20%。其中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技能位居第一,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单纯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摒弃,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能够首要关注课程的自主开发。调查还发现教师们对于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需求偏低,只占了14%,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高职教育教学已经有了渐渐忽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倾向,这也是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应该引起重视。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许多的方式方法来促使其自身专业发展。通过调查可知,教师认可的途径比例按升序排列分为:约占32%的教师认可技术开发与服务,约35%的教师认可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及交流,约41%的教师认可教学实践锻炼,约52%的教师认可在职培训或深造,约65%的教师认可外出参观学习交流,认可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最多,占90%。从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具有多样性,并不单一。如今,专业发展途径中最被认可的方式是行业实践、挂职锻炼和外出学习交流参观,有计划地推荐选拔一批具有实力或发展潜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先参加在职培训、行业实践或挂职锻炼、外出学习交流等活动[4]。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开发与服务作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正逐渐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可和青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和改进,从而在有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1.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科研及知识更新能力欠佳
辽宁省内高等职业院校起步较晚,专业教师资源匮乏,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指导教师资源匮乏,心理辅导教师方面不足更是明显。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教师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非专业教师问题。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传统的理论灌输成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5],不注重在实训教学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教学评估中笔试成绩比重较大,很难贯彻实践教学理念。
2.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统一培训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高职教师具备强烈的职业发展动力和长远规划,然而依旧有22.9%的从业人员并未对职业目标进行有效规划,或者只满足于适应日常工作。仅有18.1%的教师对自身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而有38.8%的教师虽然考虑过职业目标却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数据显示出部分高职教师对于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调查还了解到,尽管超过60%左右的教师亟待提升课程创新与教学设计能力,然而与提升该能力相关的基础理论却并不为其所重视,需求比重最低,只有0.8%的教师认识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这就容易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殊性被忽略。
3.为人师表的素质修养有待提高,知识教育和品行教育需要双管齐下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所具备的且能够带入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6]。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有所了解或大致了解的占高职教师的50.3%;听说过,但无法名状的占38%;认识深刻并可以清晰解释的教师非常少。这就说明了大部分教师还是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的,然而对其了解还不够深刻,特别是高职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具体含义还无法解释清楚。对于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而言,学科理论基础素质和教学专业能力素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素质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到高职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步伐。同样也造成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严重阻滞,从而延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四、原因分析与对策
1.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激励不足问题
在调查中经过统计表明,有47%的教师认为本校关于激励教师职业精神的制度不完善,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存在偏低的状况,这也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和谐程度,严重影响到队伍建设的稳定性。专业发展的目标不明确,专业发展的意义不能够准确把握,长此以往这将直接导致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高职教师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使其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了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力军,高职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科学统筹教师个人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合理制定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7],使教师在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使他们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成就感,从而积极地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发展。
2.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理想问题
统计表明,有54%的教师认为本校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非常不理想。事实上,由于现行的高职院校从历史沿革来看主要分四种类型,一是老牌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专科院校,二是从中专升格而来,三是企业的职工大学转制而来,四是新成立的民办院校,这其中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够清晰,办学的定位不够明确以及办学特色不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影响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高职院校要转变思想,脱离过去的以学历教育和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办学思想,抓住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吸收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办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摒弃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开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3.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提升动力不足问题
经过调查统计表明,有将近61%的教师认为在职培训这一能够提升教师专业程度以及专业素养的措施意义不大,这个数据已经很明显地表明了这一情况的严重性。目前,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依然局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安排,由其指定培训的地点、方式和内容,教师只是培训的被动参与者,达不到汲取专业新知识、扩展专业视野的目的,大大降低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师资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而且非常陈旧,培训的方式单调落后,培训评估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大幅度地削弱了受训教师进行专业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在职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8]。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充分调动高职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使其自身产生相应的动力。高职院校可以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入手,通过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的产生。因为一旦采取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在个人的专业水平、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均需有较大的提升,这就间接推动其专业发展的步伐;之后再辅以相应的奖惩制度及措施,逐步地实现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由被动变主动,从而形成追求卓越、自我成长的工作氛围。由于客观条件原因,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数量规模受到一定限制,而且由于受调查者的主观看法等因素,本次调查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但还是能在一定程度和某种角度上反映辽宁省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面貌。辽宁省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和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工人的素质,而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和水平,也会间接反映到其所教育学生的质量上。因此,只有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实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李萌 朱健 单位: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