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啦啦操运动自引进到我国后得到了很好的开展,由于它能渲染出一种积极向上、有活力、有自信力的团队精神,所以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但由于这项运动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我国,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啦啦操运动只是在不断地“模仿”,虽是引进而来但却缺少了我国的代表性元素,然而“中国武术”犹如一颗明珠,虽经几千年风雨却越发熠熠生辉,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文化遗产,我相信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并进行更好的融合,将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啦啦操运动的推广普及产生积极的影响.
2从美学角度看啦啦操运动与中华武术文化的同性
“美,是人类心灵的光环;美,是人类生活的色彩”.武术的审美功能就是在遵循武术和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武术审美的直观感受和运动过程中对武术动作美的激发和创造.它具体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在递进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正如啦啦操这项运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能渲染出一种积极向上、有活力、有自信力的团队精神,两者之间都需要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着的方面,然而最具东方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武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更好的诠释了东方国家的异国风情,有着更神秘的色彩,两者的相互融合更能有力的推进我国啦啦操运动的普及发展.
2.1悦目
悦目是在参加啦啦操活动中获得的感觉上直接的审美愉快.它是啦啦操第一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它直接给人们以视觉的审美感受.自古代,人们便知道以武为娱.据《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记,鸿门宴中有顶庄舞剑助兴的记载.这些说明武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直接观感的美的享受,然而这正和啦啦操运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2悦心
啦啦操更深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就是悦心.它使人们的情感和欲望,在了解、想象和感悟中得到改变、提炼和升华,使情感心意和审美意识得到培育,这些都与中华武术文化的精神不谋而合.
2.3悦志
悦志是武术审美功能的最高层次,它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人生的感性世界,是对人的毅力、志气的陶治与培育.武术的要旨不在“逞凶斗狠”,而在于“好仁恶杀”.这也正如啦啦操运动所渲染出的一种积极向上、有活力、有自信力的“自强不息”精神.
3中华武术文化与啦啦操运动相融合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对啦啦操、武术共四个典型节目录像分析,罗列出各项目的主要组成内容及编排特点,见表1:
3.1音乐风格的应用融合
在啦啦操成套动作中音乐是绝对不能少的因素之一,然而贯穿整个节目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其中所要体现的主题.就像一首好听的歌曲,曲是灵魂,词是伴侣.同样的在整个节目中“曲”无疑是它的灵魂而队员们则是啦啦操这项运动中“灵魂的舞者.”为更能体现我国音乐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是一个很好的元素.啦啦操运动起源于美国,成套音乐中基本上都会加入很多的音效在里面,音乐风格偏于欧美.为更好体现我国华夏之音的美妙,在听觉上要体现冲击力和辨识度.首先,在技巧啦啦操成套音乐中可加入民族乐器中的“中国鼓”,在我国古代鼓声就具有着激情、勇敢、振奋及鼓舞的无形力量,正好配合技巧啦啦操这项激情、团结又振奋人心的运动项目使其更好的体现了“中华武术”作为物化的世间留恋和浩然正气也正如我国“自强不息”这一精神上的主题.其次,舞蹈啦啦操是运用多种舞蹈元素的动作组合来表现不同的舞蹈风格与特点的一个项目,因此它能更好的表现出自身成套音乐里融合琴、箫、鼓、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后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可运用队形、舞蹈一一呈现出琴的柔美、箫的空旷幽远和古筝的华丽.
3.2动作元素的借鉴融合(节奏、手型、发力方式等武术动作特征的使用)
在动作元素上借鉴了武术运动中的两个项目长拳和陈氏太极拳,这两个项目一个行云流水,一个刚柔并济,和啦啦操运动中的舞蹈啦啦操、技巧啦啦操这两个项目的运动特征相似.
3.2.1节奏
在套路中长拳的整套拳法给人一种节奏鲜明、气势磅礴的感觉,它的节奏以“动、静、起、落、站、立、转、折、轻、重、快、缓”等反应长拳运动的节奏感,并运用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生动形象加以比喻.如长拳中的“转如轮、折如弓”,引申到舞蹈和技巧啦啦操中的转体,即指在“旋转”动作中,要像车轮那样绕着轴心转动,要善于创造和掌握运动的轴心,使身体的旋转达到“圆”的要求“.折”的动作,在难度技巧动作上体现为扭身、拧腰等转折动作.它要像弓那样越折越有力,具有一股反弹劲.譬如,技巧啦啦操中的抛接分腿跳,空中“尖子”队员胸部与腿部柔软内收要做到“意不中断”才会给人快慢、动静、张弛等节奏分明的视觉效果.
3.2.2手型
在武术项目里所有的手型都是拳、掌、勾;因此在啦啦操动作元素里融入武术中的手型元素就能提高辨识度,从而更强烈的反映整体主题.譬如:在舞蹈啦啦操中手握拳是常见手型,但武术里的拳与啦啦操里的拳不同,武术的拳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啦啦操的拳与其大致相同但注重拳眼向前;掌:四指伸直并拢,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要点:掌心开展、竖指;勾:五指撮拢成勾,要点:屈腕.如舞蹈动作融入“冲拳”、“虚步勾掌”等武术手型后,使其更具剧情化并突出主题特色.
3.2.3发力方式
舞蹈和技巧啦啦操要融入太极拳的发劲、意、气、力,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以右掩手肱拳为例,腰向左转,往上贯穿背、肩、臂,右拳随着腰的旋转向右前发出,往下贯穿胯、腿、足等关节,这样,肌肉的配合运动导致足部对地面有一个作用力,于是,与作用力形影不离的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由脚向上,通过腿、胯、腰、背、臂,发于右拳.要注意避免产生抛力,也就是地面的反作用力没有传递出去,力的冲量最终作用在自己身上,实际上作用和反作用是同时的,这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如同技巧啦啦操的托举及抛接等技巧难度动作,抛接难度中“底座”将“尖子”抛向空中,力就需要由脚踝、小腿、大腿、臀、腰腹、肩到臂最后到腕;由上贯穿发力使其更节省力量.从意、气、力的角度讲,在训练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技巧啦啦操的表演也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
3.3成套编排的创新融合
在技巧啦啦操成套节目中体现最多的是“姿势造型,更是人体结构造型”,姿势美实际上就是造型美,技巧啦啦操的造型艺术之美也可分为“定势美”和“飞动美”.因此啦啦操和武术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形同之处.可以将中国武术“陈氏太极”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融入到啦啦操的编排、舞蹈、难度动作之中,譬如技巧啦啦操中的托举动作,抛接动作,连接过渡等都需要运用太极中的刚柔并济而达到动作的连贯性流畅性,动静造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
4结论
从美学角度看啦啦操运动和武术运动都有悦目、悦心、悦志的共性,有共同的项目特质,具备一定的可融合性.啦啦操运动与武术项目在音乐的使用,动作元素的借鉴以及成套编排方面都具有借鉴性,可以合理使用、大胆创新,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精髓充分应用到啦啦操运动中.
作者:张欣 林旖雯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