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变化
(一)不分文理科,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高考学生不再按文理分科,而是从语文、数学、外语以外的科目中选择任意三科作为选考科目。选考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共七门学科。原来的“3+文综/理综”模式,学生分为文理两类,而新高考模式学生分为n类,理论上有35种组合选择,原来选考的科目参加的是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考试,改革之后是单科考试。
(二)“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式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将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有机融合。对高考和学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区分,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高考科目按照高考要求学习,学考科目按照学考要求学习。1.学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其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外语参加全国考试,其余科目实行全省统一考试。考试范围除外语(外语由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成绩“一考两用”,既用于评定学业水平等级又用于高考)外,其余科目只考必修内容。学考成绩采用等级制。2.选考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共七门学科。各科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以各科“必考题70分+加试题30分”卷面得分为依据,成绩按等级赋分。3.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学生任意选择的三门选考科目。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一次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为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三)一年多考,自主选择考试时间
1.除语文、数学外,选考科目最多报考2次。成绩2年有效。考试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4月开考除外语以外的科目,10月开考全部科目。外语另一次考试安排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两次机会参加选考,学生自主选择。2.语文和数学参加高考的机会仍然只有一次,参加学考的机会有两次。外语10月份的考试“一考两用”,也有两次考试机会。
(四)招生方式多样化
招生模式除了原来单一的统一招生外,还有“三位一体”、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种模式。“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是一个新的亮点。“三位一体”招生是指由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招生方式。“三位一体”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这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动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意义
为了解决学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维护社会公平,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从理念到实践都进行了较大的变改,形成了一套可行性操作规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又有个性地发展
高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自主选择。这种自主选择由原来的文科或者理科二者选一,变成了三十多种方案中任选其中一个组合,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余地,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科目整体安排又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偏科。
(二)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的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
在选考科目方面,学校可以针对同一学科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使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选考科目教学必然打破了原有行政班级,改变不同层次学生被动接受相同层次水平课程的现状。同时针对选择不同组合高考科目的学生实行分类教学。
(三)双向选择、多元录取,有助于课程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这就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高校的招生要求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双向的自主选择。高校先公布各专业招生对专业的要求,学生在综合个人特长、兴趣、职业倾向、专业倾向等多个因素后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这是首次实现学生和高校专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加强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也促使招生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形成、评价体系完善等,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四)技术首次作为高考科目进入高考,有利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推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提升日常生活技能都有很大帮助。信息技术更是当今信息社会所有成员都必须了解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能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一些省份也在逐步加强技术学科的教学力度,在浙江高考试点中加入这一学科对其他省份必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对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有利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三、学校教学面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挑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一线阵地的学校教学影响是系统的、全面的,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形成、评价体系完善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会面临全新的挑战。
(一)对学校教学组织模式的挑战
学校常规的教学组织模式都是行政班级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倡导的是按照学生学习兴趣组织选修课程,坚持高考与学考相结合,不分文理科,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权,报考任意3门选考,至少可以报选66%的专业。学校在针对选考科目的摸底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选择各不相同,几乎涵盖了理论上存在的所有组合,对于学生的选课,学校仅提供指导意见,不替学生做主,学校要做的是把课开足,学生自愿选择,不同的选考组合,学生都有满足自己的课程表。为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选课,学校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选课走班。对于选课走班,目前有两种模式,一是语数外核心科目不走班,其他科目走班,这种模式还保留班级形态,即在传统班级建制基础上走班;二是所有科目都走班,必修课分层走班,选修课分科、分课走班,这就彻底消除传统的班级概念。从长远看,后一种模式,会成为选课走班的主流,是更全面、更充分的走班。实行这种走班模式,需要学校给学生配备导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社团。目前行政班的班主任,主要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和班级建设。在取消行政班建制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指导与服务,应配备导师,导师相比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更加个性化,这也是选课走班制的价值追求,即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校面临课程表的安排、师资的调配、学生选班的需求等问题的巨大挑战。
(二)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挑战
以前文理分科,使得学生面临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严峻,只需选择学习文科还是理科,由文理分科这个大方向落实到了具体的科目。文理分科又直接决定大学里学习什么专业,学习的专业决定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是现在不行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彰显选择性理念,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这就让学校、学生、家长共同面临职业生涯规划的挑战:学生选择什么、怎么选择、今后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等,彻底改变文理分科就可决定学生未来职业的局面。以浙江大学为例,公布的24个专业(类)中物理作为选考科目所占比例比较大,有17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有物理,其中7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修物理学科。选考科目的选择决定着学生报考专业,在已公布的专业(类)选考科目中,学生选考物理可报考的专业(类)达到91%。面对这种选择,学校应安排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提供相应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学习专长。同时家长也需要参与进来,了解关于学生职业生涯方面的信息,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意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和学生个人的自主分析,教师、家长参与其中,共同确立学生的学习方向。为了让学生尽早确定个人的选考科目,学校也会面临课程调整的挑战,如原来高二开设的生物和技术学科安排到高一,通过学生感受这些科目的学习内容及早确定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考试时间的变化,教师面临教学进度安排的挑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规定一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有4次学考机会,学生选择其中2次参加考试。除语文、数学外,其他学科有2次机会,时间安排4月、10月,因此4月、10月分别把原先的学期划分为两段,一个学年形成四个学段。以学期来确定教学进度的状况被打破,教学进度的安排需要根据学考考试时间作出相应调整。面对这种状况,浙江省要求学生在高一必须全部完成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四门学考科目的学习内容,高二10月份就可以从这四门课中选择学考科目进行考试,剩余的学考科目在高二的4月份考完。高考的科目从高二开始走班,除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外,学生开始准备第一次高考,即高三的10月份。因为一共有两次机会,对每个学生来说,最佳策略是在自己学习水平最高时选择两次考试。总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教学进度、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招生模式等方方面面,各个方面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应逐渐完善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目标,以探索出最佳的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作者:白成友 武鹏 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