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涩的消逝———绿海荒漠
1.1皇家天然猎苑
木兰围场所在坝上是大兴安岭余脉所组成的高原,平均海拔1500m左右,系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坝下属于燕山余脉所形成的丘陵山地,平均海拔1000m左右。大陆性气候特点非常明显,适宜东北区系和华北区系的林木生长。因此围场中林木品种繁多,既有针叶林,又有阔叶林。1703年,宫廷文人在《随銮纪恩》一文中记载“度汗铁木耳岭,岭势迂回,枫叶掩映山径”,这是围场坝下情形。坝上的落叶松则是“沿岭脊而东,白草连云,空旷无山,天与地接……落叶松万株成林……盈耳皆海涛声。”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这里不仅“牲兽蕃育”而且“草木汇萃”,因此引起康熙的关注还御赐美称“万树园”,并为内阁学士汪灏在《随銮记恩》和法国传教士张诚在《张诚日记》中分别用蒙古语或满语或汉语记载了大量植物,如乌里雅苏(杨树)、那尔苏(松树)、楚图尔苏(云杉)、呼鲁苏(芦苇)、得勒苏(芨芨草)、多们(锻树)、樱额(稠李)、普盘(悬钩子)、乌兰那(郁李)、哈拉海(荨麻)、倒吊果(山荆子)、草荔枝(东方草莓等(具体数据见表1)。康熙与乾隆除赋诗对一些草木本植物倍加赞颂外,并命汪灏等把诸多品种收录在大型植物栽培类书《广群芳谱》中。木兰围场的原始森林,栖息着繁多的飞禽走兽,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鹿科和鹿亚科动物。常见的有鹿、獐等。鹿科和鹿亚科动物属于草食动物。因此,木兰围场中虎、豹等肉食猛兽也很多。除此以外,木兰围场中还栖息有黑熊、野猪、狼、狐狸、貉、獾、盘羊、野兔等野兽,飞禽则有鸥、雉、鹌鹑等。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
1.2瀚海纵横沙场
康熙、乾隆等皇帝虽然很重视木兰围场的生态环境,然而到后来这里的森林植被还是遭到了破坏。在乾隆年间,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兴建了一批寺庙(外八庙)所使用的木料均来自木兰围场,还有一部分被运到京师用于宫殿的修缮,其余作价卖给商人。这次木材大砍伐使民工和商人进人木兰围场内部,得知了良材的分布和道路交通情况,导致以后出现了奸商私伐林木现象。受金钱的驱使,不法商人暗中与看管山林的官兵相勾结盗伐良木,乾隆皇帝虽屡发谕旨,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官府第一次大规模砍伐木兰围场木材,是在乾隆皇帝去世以后,嘉庆四年(1799)裕陵(乾隆之墓)隆恩殿糟朽,补修所用木料均来自木兰围场,砍伐的范围之大几乎遍及围场[5]。再者嘉庆初年采伐的木料一部分供给乾隆康熙陵修缮,其余派人运往深州、天津、多伦处销售。木兰围场既然难以狩猎,“木兰秋狝”徒有虚名。1824年道光皇帝下诏废除“木兰秋狝”之礼。1862年,大臣上书在木兰围场开垦闲田以解决旗民生计问题,为同治皇帝所接受。按照拟定的办法,垦荒只限于木兰围场四周边缘地区,即所谓的边荒。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侵占圈内土地的现象,其中涉及到木兰困场的腹心地区———围座。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日本在南满的势力迅速扩大,严重地威胁了清朝的统治。练兵处提出在木兰围场开办屯垦,以达到“寓兵于农”、“强本固围”的目的,这个建议很快就为光绪皇帝所采纳。此次砍伐以后原始森林全部消失,荒山秃岭[6]。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木兰围场地表多沙。当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以后水土流失随即发生。由于地表多沙,很容易出现风沙活动。据《围场厅志》记载,1886年大降大雨,暴雨冲毁耕地305顷60亩。4年以后,暴雨又冲毁耕地387顷57亩。暴雨成灾是水土流失的必然结果,这给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农民流离失所,远逃他乡。
2遥远的绝响———秋狝遗风
2.1“木兰”访古与“秋狝”今朝
经过100多年的陆续垦殖,这座皇家名苑早已难寻旧貌,但这里绵延广袤的自然环境和星布期间的人文景观却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追忆他昔日的壮阔和辉煌。血染的古战场上,保家卫国的将士的冲锋和战马的嘶鸣,以及围猎习武场上健儿的驰骋和兵器的寒光历历在目,从而令人深刻体味到搏击的洗礼和历史的震撼。乾隆御书《入崖口有作》、《于木兰作》、《虎神枪记》、《古长城说》、《永安莽喀》、《木兰记》等碑刻和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这些碑刻多用满、汉、蒙、藏等四体文字书刻,汉文多为皇帝手书,是研究清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7]。东、西庙宫,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连营、战斗遗址,记录了木兰围场创造的历史,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侵略的政治生活的一个侧面。更有“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诗篇,是对当年皇家围猎场面的真实写照。影视艺术家们先后在此完成《响铃公主》、《四渡赤水》、《江湖奇侠传》、《荆柯刺秦王》、《还珠格格》等200余集影视剧。如今,木兰围场仍保持着自然淳朴的特色,具有原始的粗犷之美。为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弘扬“木兰秋狝”文化,当地政府成立了河北木兰围场狩猎场。该狩猎场的建立是保护区旨在发展以“木兰围场皇家猎苑”为品牌的“狩猎游”、“皇家游”、“探险游”、“生态游”、“度假游”等旅游项目而做出的新的抉择。狩猎场总面3.8万hm2,由46个“围场”组成。为再现当年“木兰秋狝”的场面恢复建设了“浩赉郭勒围”。“浩资郭勒”系蒙语,“旱河”之意,曾经是清王朝塞外皇家猎苑72围之一,位于现河北孟滦国营林场管理局桃山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落,独特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辅以运动、习武、健身为宗旨的旅游理念,狩猎场的建设为木兰围场的森林旅游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8]。木兰围场集湖泊、草原、牛羊、古战场于一域,更有湍湍流水、参天古木和极具满蒙风情的人文景观,堪称“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草原骑射,滦河源头游,林海观光,“将军泡子”中泛舟,宿在别有风味的草原小屋或蒙古包里品尝山野系列的绿色食品,在篝火旁炙烤黄羊、山鸡等各种野味,欣赏动人的蒙古族歌舞,都是为人称道的。
2.2“木兰秋狝”是独特的森林生态旅游文化
以“木兰秋狝”为核心的木兰围场森林生态旅游区已成为京北黄金旅游线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的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茂密的森林,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是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据调查保护区有陆生野生动物317种,昆虫97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分别是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金钱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0种[9]。木兰围场的森林生态旅游是现代森林经营的一种独特形式,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森林游憩,还是狩猎运动,其理念与森林生态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即以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它的核心理念。这与现代的森林旅游文化是吻合的[7]。无论是森林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还是森林旅游的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及审美追求都以森林的生态特征作为核心,体现出对生态的关注和文化的要求。由此可见,保护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文化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森林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影响当地森林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3“木兰秋狝”文化遗产保护及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并重
3.1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区内景点建设不仅要满足功能要求,同时要考虑建筑选址、体量、风格、色彩及布局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相得益彰。杜绝为无限度地接待游客而盲目扩大旅游规模设施,应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防止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建筑服从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的环境报告制度和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估,批准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做文明施工,保护环境,坚持杜绝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搞建设的做法,正确处理好自然风景与人工建筑的关系,加强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的管理[10]。在开发当地森林、动物、地质等有形主题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感性的素材。从环保角度来讲,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防止旅游设施建设破坏动、植物的生境,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坚决制止乱捕滥猎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同时要建立现代化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测报点和监测站,确保保护区永续利用。还要防止生活污水、交通工具、过多的活动和设施,给环境造成水体、空气、嗓音以及视觉污染。建立网络化生态管理系统与公园保护体系,保护与利用并重。最后,应结合当地情况,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业、新农村建设及自然保护区发展完美切合。对于整个国际社会来说,历史城市中可能组成它的这些建筑并不都是重要的建筑,但是他们共同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历史环境。而这个历史环境又反映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过程,像这样的一些遗产,国际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向。“木兰秋狝”皇家狩猎制度可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承接北京的“故宫文化”、承德的“山庄文化”以及赤峰的“红山文化”,参与到国家甚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来,通过学习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推动文化更好地传承。世界上有许多自然保护区是由狩猎区演变而来,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伊其克乌尔国家公园Ich-keulNationalPark(突尼斯)、盖奥拉德奥国家公园KeoladeoNationalPark(印度)尼奥科罗一科巴国家公园Niokolo-KobaNationalPark(塞内加尔)等。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中国的木兰围场建于1681年,其历史早于黄石国家公园191年[11]。
3.2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是不能脱离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自然与人文资源特点的。“木兰秋狝”文化孕育于森林草原环境这样特定的地理区域,因此,加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题、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从而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从当地实际出发,可从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以及物质生产3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森林公园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应学习中外皇家园林管理的历史经验,加强国家监督,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在实施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政府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以及行业管理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当地经济加快发展,城市化步骤逐渐加快,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队伍良荞不齐等问题,使得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艰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已是势在必行。当地政府应有全局长远意识,加深软件内涵和完善硬件设施,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会发生新的变化,需要调整理念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与美誉度,对各景区内的营林区建设要有特色,按照生态旅游的原则,尽可能建立集林业生产和森林旅游于一体的营林区。在“软实力”方面,还需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鉴于当地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却存在少数人知晓的现状,应在国际国内主要媒体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凸显当地风格优势。针对当地林地所有权具体情况,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内部,要处理好旅游业与营林业的关系,处理好各从业人员的利益分配关系。同时以“森林回归城乡”为目标,大力发展种苗产业,可以解决当地造林用苗和支援外地造林用苗,为首都周边绿化工程贡献力量[12]。这样可以不断提升当地旅游资源价值,加强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及时转化与应用。
4结论
在争取维持“秋狝”遗址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弘扬“木兰秋狝”文化,同时还要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充分发挥木兰围场满蒙民俗、生态、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优势,保护与利用并重,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最优化,从而促进木兰围场的生态旅游和谐可持续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均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大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只有保护好这此宝贵的遗产,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开发,使它们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我们才能在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时,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权,才能确保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13]。
作者:云秀平 云秀清 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一中学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