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到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8例,其中男患者4例,女患者4例,年龄阶段为18到80岁,平均年龄为45岁。8例患者中交通事故伤害2例,高空坠落伤害1例,重物砸伤1例,颅脑损伤患者1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创伤性湿肺1例,合并腹部脏器破损1例,椎体骨折患者1例,8例患者中均存在四肢骨折的情况,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本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
1.2护理
1.2.1建立静脉通路
要让患者更好的复苏,必须要科学的建立静脉通路,对于创伤患者来说,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与受伤部位距离较远的静脉,例如可以选择头部、胸部这些地方;而上肢受伤的患者通常都是选择下肢静脉;如腹部、盆腔、下肢受伤,应选择上肢静脉;当患者四肢受伤时,一般选择颈外静脉,尽快的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主要用于及时的补液以及用药。当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困难的情况,必须要尽快的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经过颈内、锁骨下静脉或者附近的静脉放入中心静脉导管。必须要在黄金一小时的抢救时间内进行治疗,在无法对出血进行有效的控制之前,液体复苏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1.2.2生命体征的检测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的检测,以便于为液体复苏提供准确的依据,每小时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血气分析、尿量。终末器官的血流灌注常常会体现在连续的尿量监测以及生命体征的维持;而严重损失或者出血过多以及广泛的组之间渗透常常会让患者的身体组织产生持续性的低灌注与继发性低氧血症,患者的细胞代谢会形成大量的酸性产物,从而造成患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护理重点是严格准确记录输入、排出量,及时用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并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组织氧供,从而改善预后。
1.2.3确保呼吸道通畅
把患者的头偏向于一侧,将患者口腔、鼻腔内部的血液、痰液以及其他呕吐物清洁干净,之后再让患者吸氧,从而增加其机体血氧含量,对于合并性创伤性湿肺和颅脑损失患者来说应该及时的对其插入气管或者使用辅助性呼吸机,进而辅助其呼吸。在护理方面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吸痰,雾化吸入药物等措施,最终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脑疝而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而创伤性湿肺患者由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于呼吸衰竭。
1.2.4复温
因为患者的受损机体产能降低,在开胸腹之后失去了很多热能,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忽略手术室温度,忽略患者躯体的保温以及胸腹腔冲洗液等工作,从而让严重损伤的患者常常会出现低温的情况。低温是严重创伤和继复苏之后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改变。低温指机体温度<35℃,当患者出现低温之后,应该尽快的帮助其脱掉湿的衣物,擦干患者身体并覆盖保温。
1.2.5维持凝血功能
输血最初24h建议保证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均在10U以上,使凝血酶原时间<15s,血小板>100×109/L。如果纤维蛋白原护士主动向手术医师了解手术经过和各引流管放置位置,并分别进行标记。翻身和移动患者时,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避免扭曲、打折、滑脱和受压,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腹腔水平,以利引流,引流液不能倒流,同时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有无瘀斑瘀点,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当引流液由血性逐渐变为清亮,说明病情好转;如果出现血性引流液量增加、颜色加深的情况,那么就说明该患者存在继续出血的可能性,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医师做好相关的处理。
1.2.6监测腹内压
在DCS手术之后常常会有患者出现腹腔室间隙综合症(ACS),ACS主要指的是腹内压增加同时引发脏器功能不全的情况,它常常会导致患者心、肺、肾功能的损伤,其并发症产生几率约为15%。所以,对于合并腹部创伤患者而言都必须要进行腹内压的检测,一般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方法:(1)对患者腹围进行观察记录,如果腹围增加2cm/d,则应该立即通知医生。(2)观察腹壁紧张度。(3)监测呼吸形态、频率、血氧饱和度。(4)观察线下是否出现脓液渗出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感染必须第一时间更换敷料。
1.2.7出院指导
当患者出院时应该告知其必须定期换药、拆线。循序渐进的进行一些功能恢复锻炼,同时要注意休息。遵医嘱继续服用药物,并告知患者在其出院后定期到院进行复查。
2结果
5例患者存活,术后获1~2个月随访,骨折达愈合。创面愈合:3例创面期愈合,2例创面经换药治疗后愈合,1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呼吸衰竭。
3结论
DCS是创伤救治观念上一大变革。采用这一方法后,以前因接受初期确定性手术而将面临死亡的患者中,一半可得以生存。DCS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创患者的死亡率,而之后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能够极大的提升临床治愈率。通过医疗和护理的共同努力,DCS的生存率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