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转型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利益呈现多样化,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部分教师,许多教师在利益面前不知所措,导致教师职业信念淡薄,追求物质享受,逐渐削弱主流奉献精神。其次,由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的影响,房价、支出与职业收入不成比例,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工作积极性,不能认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了生存另辟新径,不能将精力投入到教育、科研中。
(二)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弱化
[2]当前,我国有些高校缺乏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多数高校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教育上,而对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对于师德建设管理权限、组织管理方面等机制不完善,师德建设没有形成有效完整的保障机制。而在执行方面,执行力弱化,许多规则只是形式,操作考核基于定性考核,定量考核少之又少。
(三)转型期教师忽视自我修养
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是重才轻德,使一些教师在职业认识、德才观等方面出现偏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教师忽视自身道德修养,重业务而轻政治,重科研而轻教学,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职称晋升、薪酬等物质层面的追求上,在模糊的教师师德考核标准下,自身道德修养不够。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统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为了加强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政府要统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使高校教师真正领会统一的师德规范和标准,将个人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内化并转化成高校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高校可以按照统一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师德规范的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
(二)净化高校氛围
首先,高校要积极宣传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强大宣传功能,增加高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2],激发高校教师形成职业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质。其次,高校要采取激励措施,对于师德良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宣传,通过激励使其他教师内化自觉形成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高校要严厉打击学术造假等污染学术氛围的不良行为,加大惩罚措施,为广大教师树立警醒标杆。
(三)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高校应定期举行加强师德建设的教育培训,在完善师德培训的同时也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师群体设立不同的师德培训内容,以便领会以德治教的意识。高校主体还应引导教师自觉充实内涵,主动自律实践,让高校教师能够积极更新自我知识储备,成为教育与科研能力过硬的传道者。
(四)加强高校师德激励和评价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建设。对于在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并将这些作为薪资、职称晋升的考核标准。通过对师德突出的教师表彰宣传,使广大教师强烈感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二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考评机制建设。高校将师德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评选、晋升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的监督、处罚机制,净化学术空气。
作者:艾倩南 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