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感染、熏陶、激励、规范和鞭策的作用。良好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凝聚着班级中的每一分子,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教育工作者应凭借自身优势,结合实际构建班级特色文化,让鲜明的班级文化浸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行与思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央视广告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大本营,其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感染、熏陶、激励、规范和鞭策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一、精细物质文化,营造成长摇篮
亚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熏陶。事实上,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就班级而言,物质文化建设,指的就是班级教室文化布置。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促进学生良好品行习惯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教室文化布置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基本的教室文化布置应该包括:班牌(内含班名、班徽、班级集体照片、班主任寄语等)、班训、班歌、班级文化标语、特色展板、班务栏和班本特色元素等。
二、完善制度文化,规范班级管理
一个班级由几十位师生组成,是一个集体,需要有一套科学完善、共同认可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常规,如班规、班级公约等。而这些班规、班级公约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人们一般称之为制度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要与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一种班级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在物质文化熏陶和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在班级文化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中,规章制度是一种基本力量。实践证明,正是有了一套严明的规章制度,才形成了鲜明、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首先,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班约的制定中来。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让学生民主参与班规班约的制定。班规班约的基础在于学生的自愿约定,否则制定出来的条款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冰冷的约束,学生心理必然产生抵触情绪。学生是班规班约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只有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班规班约才能得到全体班级成员的心理认同,自觉自愿地去遵守、执行和维护,并内化成一种良好的品行习惯。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是班级的一分子,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学生是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是管理的主体。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工作者应站在主导者的角度,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班级出现“人人参与管理,事事有人管理”的良好局面,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学生真正参与班级管理,他们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才会内化成一种“自觉自愿”班级文化。也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效果才能事半功陪,班级发展才会获得更大的推动力。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对培养学生的信心、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参与中培育了班级文化,在参与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行习惯。这种参与在学生的成长中将留下深深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将伴随学生的一生。
三、丰富活动文化,张扬学生个性
班级活动,是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根据班级创建目标、结合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引导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教育的一种延伸,是班级集体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班级活动是发展学生素质、张扬学生个性、构建班级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文化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体艺展示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班级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有效调动班级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四、提升精神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班级精神文化是在班级建设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全班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具体表现为班级人际关系、班级舆论风气、班级奋斗目标、班名班歌班训、道德行为准则等,是班级文化的核心载体。班级精神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首先,注重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公平看待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致力建设民主平等、情感交融、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倡导学生自觉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养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另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责任共担,共同关心和呵护学生。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环境,能使班级正气得到弘扬,能激发学生奋发学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行习惯,还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其次,要大力培育积极正确的班级舆论。简单地说,班级舆论就是班级中多数成员认同的言论和意见,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正确的班级舆论培育形式和途径有很多,如主题班会、中队活动、班级小论坛、板报宣传等。同时,还要及时树立班级中的先进典型,如“学习之星”、“卫生小卫士”、“进步小标兵”、“小小书虫”、“作文大王”、“速算小能手”、“诚信小模范”等。通过以上形式、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养成良好品行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共同确立科学可行的班级目标。“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共同的长远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一定要结合班级的长远发展和师生的自身特点来制订,在班级建设过程中不断把这个总目标进行分解。所分解出来的每个子目标必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与新课程目标和班级总目标紧密相连,并持之以行地将其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去。最后,用心制定积极向上的班名、班徽、班歌和班训。班名、班徽、班歌和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外表象征。要充分调动学生乃至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共同制定符合班本实际、具有班本特色、通俗易懂又具有激励意义的班名、班徽、班歌和班训。这些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标志,能够鼓舞学生,凝聚学生,更使班级散发“家的温馨”。教育三分教、七分等。是的,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它没有捷径,更不能急于求成。人们不是常说“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吗?如果教师都把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实、做细、做精,那么离实现的教育目标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9-203。
[2]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
[3]黄正平、杨孝如:《专业化视野中的小学班主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8-93。
作者:邓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