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和评估标准
临床症状评估标准[6],治愈:黄疸完全消退,胆红素≤855μmol/L;好转:黄疸明显消退,胆红素855~1881μmol/L;无效:黄疸未见消退或加重,胆红素下降<500μmol/L。有效率是治愈和好转患者数的百分比。
2统计学处理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76%(82/84),显著高于对照组893%(75/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胆红素水平相当,治疗48h和96h时,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2171±486)μmol/L和(1123±331)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469±522)μmol/L和(1557±392)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52±17)d显著低于对照组(78±2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结合蛋白质量少,且肝细胞处理能力尚不健全,容易发生黄疸。胆红素毒害神经细胞分为聚集、结合和沉淀三步。聚集和结合对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可逆性[7],临床表现可能无任何症状,是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一旦到达沉淀步骤,一般损伤不可逆转,呈典型神经功能异常症状,即为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脑干功能障碍等。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疸”或“胎黄”[8]。中医理论认为,胎疸的形成乃母体湿热,元气不足,肝气郁结,胎毒疏泄失常,排泄受阻,浸入血液,进而外溢肌肤所成。因而治疗上应该应用清热利湿、利尿退黄、疏肝利胆、活血化瘀和滋阴潜阳的药物[9]。本研究所用的茵栀黄口服液药用茵陈、黄芩、栀子和大黄,究其药性药理、归经和功效皆有证理。诸药具辛、温、甘、苦、寒,归肝、脾、胆、心和肠经,均匀调衡。茵陈具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具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及明显利胆作用[10-11];栀子素能清湿热,有利胆及促进胆汁分泌作用;黄芩有清热燥湿,解毒功效,主治湿热黄疸[12];三药联用利胆退黄,疏肝理气。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13]。诸药合用疏肝利胆,活血化瘀,迅速退黄。
本院采取上述中药联合西医治疗,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48h和96h时血清胆红素水平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更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加强患儿服药过程的专病护理;①病房环境护理:保持病房空气顺畅,阳光充足,避免潮湿,定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②喂养护理:指导家长提前喂奶,以便建立正常肠道菌群,规律性排除胎粪,保证大便≤3次/d;③皮肤护理:黄疸湿热相搏使患儿皮肤瘙痒[14],应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患儿抓破皮肤;④脐部护理:每日使用碘伏涂擦脐部,更换敷料;⑤蓝光照射护理:光照能够使未结合的胆红素氧化成水溶物,进而随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15](光照时,用黑布遮挡住患儿眼睛和阴部,及时测量体温,密切监视患儿呼吸、黄疸和脉率等。控制灯管照射时间);⑥用药护理:中药口服或鼻饲,喂药时抱起患儿,头稍高偏向一侧,防止反流或呛咳,服药后监视患儿皮肤和大便的颜色变化。
作者:刘建珍 单位:温州市儿童医院
相关专题:焦作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