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网络文化建设与公民意识研究

一、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认识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关注度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几种流行语中关注“网络炒作”的占多数;关注“寂寞语式,杯具用语”、“火星文”和“非主流”的大学生人数紧随其后;关注“人肉搜索”的大学生占总调查对象的30.3%;关注其他类型网络文化的占25.0%。说明大学生平时愿意关注网络流行文化,跟随网络文化潮流。50.0%的大学生“偶尔关注”时下的焦点和热点问题;42.0%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每次都关注”的大学生占4.4%,只有3.6%的大学生选择“没关注过”。数据明确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高,如表2所示。

(二)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广

大学生不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高,参与度也比较高,69.9%的大学生会利用网络对时下的焦点话题发表文章或者评论,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有热情有行动力,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另外,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利用网络参与各种与实际生活接轨的活动,比如网上购物,网络交友等。如表3所示。

(三)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有防备心理

表4显示,73.9%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有防备之心;10.0%的大学生不相信网络文化;11.5%的大学生崇尚网络文化,希望自己也能参与。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像网络恶搞“杜甫很忙”这样的网络文化副产品。38.5%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副产品“没有太多看法,只把它当成一种单纯的搞怪行为,乐一乐就过去了”;21.2%的大学生认展”;17.7%的大学生认为这“与网络本身性质与网民素质有关”;12.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对社会权威的颠覆,为草根群体争夺话语权的有意行为”;10.0%的大学生认为这“与社会目前的氛围有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态度比较客观,虽然有部分学生崇尚网络文化,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对网络文化有防备之心。同时,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化副产品只是单纯的娱乐搞怪行为,与目前的社会氛围,网络本身和网民的素质都有关。可见大学生能够客观的看待网络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热衷使用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有“MM”、“886”“神马都是浮云”、“内牛满面”、“亲”、“伤不起”等。由于调查时间的不统一,这些网络语言也随时间先后出现的频率不同,可见网络流行语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在呈现新的变化。这些网络流行语无一不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情感状况和对价值的判断标准。同时,他们不仅在网络上流行,很多也融入到了现实生活中,成为生活中的流行语。

二、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态度与行为

(一)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便利

通过调查,77.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文化能够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74.8%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文化“获得很多音频、视频资料,丰富了精神生活”;67.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文化“获得很多学习资料方便了学习”;52.4%的大学生选择了“认识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交流减轻了压力”;15.7%的大学生认为上网花费太多时间,会影响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网络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大学生高度关注和参与网络热点问题

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比较高,他们经常通过网络听音乐、购物,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尤其是通过微博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1],可见微博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而这种影响在公共事件和公共领域更为明显。2010年“我爸是李刚”经过微博爆料,人肉搜索,在网络上大范围流传,以表达对这种嚣张狂妄和无视法律的抗争,最终正义得到伸张,平复了网民的愤怒。从2006年彭宇案引发至今的“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的大讨论,2011年“小悦悦”事件,都通过微博的形式掀起了激烈的争论,引发人们对道德底线的思考。2012年黄岩岛事件激起微博网民集体讨论,一方面使社会公共事件更加透明,让大学生坚信正义的存在,对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缺乏完备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如果这时候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对这些公共事件形成扭曲的认识。

(三)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红人”

网络平台造就了数不胜数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的雷人造型,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筷子兄弟”的过往青春,“龅牙哥”、“茫然弟”等一夜之间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网络红人,文化的主客体没有了界限,精英和大众享有了同等的话语权,除此之外,还有“杜甫很忙”、“诸葛亮不亮”等网络恶搞人尽皆知。大部分大学生对此都有防备之心,认为这纯属娱乐,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网络文化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愿意自觉抵制网络糟粕文化。

(四)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大学生生活的现实性接轨

大学生中最为普遍和广泛的网络文化现象有听音乐、网络交友聊天、查阅资料、观看网络视频、微博论坛、网上购物、玩网络游戏等。过去听音乐通过收音机、录音机或者CD机,而现如今通过网络听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的交往通常是在人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种交往往往会受到交往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限制,而现如今人们通过QQ、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工具拓展了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虚拟性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工具。网络购物已经是大学生购买物品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将网络的虚拟性与实际生活的现实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大学生在网上选购好需要的物品,通过网上银行付账,再通过物流公司将物品送到购买者手中,完成了由网络虚拟性到实际生活的现实性的转化。然而虚拟的网络背后是现实的人,这些活动虽然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网络上存在大量不良信息,网络安全难以保证,网络道德感弱化,网络欺诈、网络侵权等层出不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了重要的义务和责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从事网络文化活动。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塑造合格公民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通过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行为,提高公民公共道德、公共责任,塑造合格与成功的公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功能,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在互联网整体格局中,目前高校红色网站与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网站或社交网站相比,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还相对较弱。因而,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提升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要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上思想文化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建立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现代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要在内容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并提供和完善各项有益于大学生的网络服务,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成才需求,增强其感召力;建立师生互动平台,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努力使红色网站成为大学生喜爱的网上精神家园,从而使学生愿意进入红色网站,愿意接受先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民意识和公民水平。

(二)推进网络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公共责任

网络语言随着网民不断增多和时代发展在不断的壮大,新词语层出不穷,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大学生也是追捧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群体,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既有一定的时代性也体现了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思考将这种话语体系用于教育中,切实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发挥其信息传播功能,扩大学校教育的覆盖面,让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提高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熏陶,抵制网络文化垃圾的腐蚀,提高在公共领域的行为规范,按照合格公民的要求提升自身素养[2]。

(三)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确立大学生公民公共生活观念

网络文化的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法律意识的建设却远远滞后于网络发展的速度,导致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法律意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使校园网络的运行和管理有法可依,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抵制网络糟粕文化,远离网络犯罪,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确立大学生公民公共生活观念,做合格守法公民。

(四)创新网上与网下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公民人格

虚拟空间的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网上的问题根源在网下。通过网上和网下的互动,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公民人格。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人行事都要考虑周围人的反应,这种无形的道德监督抑制了人们恶的冲动。但在虚拟的世界里,这些规范似乎显得模糊不清,没有人监督,没有边界,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网络活动从表面上看,是自己在与电脑这台机器以及机器上显示的符号打交道,实际上是在与通过符号与之交流和操作电脑的另一网络主体打交道。因此,网络文化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一方面在网上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赋予更多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在网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主旋律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和实践中不断健全公民人格。

(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文化教育合力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并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主要力量,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而且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敏锐性和鉴别力,同时还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网络语言应用能力,积极营造正确的网络舆论,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引导的能力与水平,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强化网络教育队伍。要在学校宣传部设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学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评论员、管理员和信息员等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形成各方配合、责任明确、优势互补的工作队伍体系。

(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营造网络文化良好氛围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学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主体,是网络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及时准确地加以教育引导。家庭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生活场所,家庭成员的性格气质、行为方式,都是大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和参照,因此家庭教育是网络文化教育的基础。家长应当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加以监督和引导,将正确的网络行为准则、网络文化理念灌输给子女,树立其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念。社会是网络文化教育的场所,不仅要加强网络立法,强化制度约束和法律约束,更要建立有效的网络监控机制,对网络文化进行积极监控并及时做出处置,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病毒信息的散布和传播,避免这些不良因素在大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突,从而模糊道德行为准则。只有有效的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加强三方面的综合治理,才能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作为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络自身的文化功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

作者:孙秀玲 孙熠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网络文化建设与公民意识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99467.html

    相关专题:代写文章的网站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


    上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
    下一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提升途径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