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毕业设计与指导

一、毕业设计作品中的女性设计

纵观历年的毕业设计展,从早期女性的整体缺席到近几年女性作品的集体井喷,既反映了近些年来高校男女比例呈现越来越明显的“阴胜阳衰”现象,又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女性力量的崛起。就完成的质量(如创意及制作等)来看,毕业设计作品并没有反映出明确的性别差异,而是与个人差异相关。即便如此,女性作品依然表现出较为明确的性别倾向。

(一)毕业课题选择中的性别倾向

从选择的研究题材来看,一些题材已经被社会赋予性别倾向,比如建筑设计被认为是男性的,而室内设计是女性的。在室内设计领域,品牌车4S店、银行、体育馆等被认为带有男性色彩;而美容院、化妆品店、首饰品店等题材则更容易被留给女性研究。但是,女性跨越性别界限从事带有男性色彩的题材研究并不少见。相反,男性却极少选择带有明显女性标识的设计题材,他们隐约担忧如果表现出对女性题材的喜好会被认为“不像个男人”,进而有损形象。在课题涉及的空间体量的把控上,男性相较于女性显然更具野心。与男性偏爱的“大/多/广”相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设计小型而具体的空间。换言之,女性的作品更善于描述具体的、特定的、能够表现人类日常生活的功能使用和情感状态的空间,而不是对抽象的、理性的、严肃的大众空间给予说明,比如家居相关题材远比体育馆受女性欢迎多了。

(二)作品中的“女性气质”

设计的性别倾向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植入”,“女性气质”多与“感性/身体/直觉/含蓄/私密/具体/特殊性/原始”一类的概念相联系,反映在设计语言上则表现为色彩、线条、空间等造型元素在运用方式上的性别差异。首先,女性的设计作品通常更具“色感”。与男性更为钟爱的、张扬着“黑白灰”的理性气质不同的是,女性在运用色彩上显得更为奔放和大胆,体现着女性多元而具体的情感需求和细腻的生活体验。其次,女性的身体常被解读为具有“流线/典雅/阴柔/隐秘/丰满/细腻”等特质,这些概念也被女性所内化接受并呈现在女性作品中,表现为对优美而流畅的、丰富而多变的曲线线条的偏爱。实际上,即使是由男性所创作的空间,如果是为女性使用,也常常借曲线来阐述。再次,就空间营造而言,女性作品表现为局部空间刻画精彩细腻,但是空间与空间之间的整体把控较弱,有时显得琐碎而缺乏尺度感。局部重于整体的特点使女性更易被批评为缺乏整体感及系统化的话语,显得“小家子气”。总之,在设计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气质”往往呈现出更强烈的、艺术化的视觉经验,表现出一种对“视觉文化”的天然追求——视觉超越文本和理性成为女性感受和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女性设计者是“视觉中心主义者”,在形式和功能的平衡点上,女性在潜意识中更希望做得完美。

(三)作品中的“双性化”特点

有部分女性作品是难以辨认性别倾向的。这部分女性被认为是“双性化者”,她们的作品同时具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积极方面。在设计作品中,印证为比较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约束,具有比较跳跃的思维和宽领域的视野。如《苗韵——贵州西江镇主题酒店室内设计》(设计者:梁红梅)专注于用现代的审美取向诠释一种渗透出时尚气息的民族风,对民族元素的提炼和把握轻车熟路,尤其是对色彩和氛围的把控纯粹而惊艳,并且材质运用考究,室内环境舒适美好。设计者在传统与现代、简洁与丰富的对比中取得了很好的和谐,体现出设计者良好的风格塑造功力。这类女性设计作品的共同点是既能彰显男性的设计理性,在功能、造型及空间处理方面合理有序,又能品味出女性的设计感性,在色彩、细节及局部处理上细腻和丰富。

二、毕业设计指导中的性别问题

(一)对“无性别差异的指导标准体系”的质疑

“性别差异”主张是女性主义的主张,致力于寻找出专属女性的、男性无法取代的声音和体验。现今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奉行着一种无性别差异的指导标准体系,这可从对毕业设计采用“客观一致”的定位及评价标准中得到印证。事实上,大量设计活动表现为从设计者到设计作品都带有明确的“性别身份”的甄别。扎哈•哈迪德以其偏好的流畅的曲线,形成自己明确的女性作品标识。凯莉•赫本则以对色彩的敏感,善于营造低调的奢华,被誉为“灰褐色系皇后”。研究表明,在观察方式、思考方式、表现方式等方面,女性设计者都有不同于男性的特征;在技术性、逻辑性、艺术性、独创性等方面,女性作品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提倡依据性别差异,充分结合女性设计者的设计特点及生活经验,帮助其扬长避短,而不是消融在“性别中性”的同一性和唯一性之中,和男性设计者进行无差异性竞争。性别差异化指导有利于帮助女性重建自我及信心,提倡一种包容性的平等差异。但对女性设计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避免以男性设计者为参照物,刻意追求差异化。

(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隐性性别歧视

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到过程的引导,指导教师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创作,以致不同的教师常常会带出不同风格的毕业作品。在指导过程中,“所有的话语都不是中性的,都与言说者的主体性、身体和性别相关,都是被性别化了的表达。”不可否认的是,基于男性得出的设计价值标准所覆盖的不仅是男性指导教师,还包括女性指导教师。在整个设计领域都以中立、客观、唯一的面目宣传和展示男性文明时,女性的体验和独立性被以一种隐性偏见来解释并被忽视,如女性作品所表现出的直觉、感觉、模仿等天性常被教师斥为低级的表现。“理性”优于“感性”“抽象”胜过“具象”一直是评判作品优劣的价值标准,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被认为必须具有“简洁/大气/纯粹”等男性品质。这些潜意识偏见可能导致对女性作品给予较低的评价并影响女性的表现。此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女性设计者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甚至表现出压力和恐惧。信心不足和较低的成功欲望加剧了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认为这主要是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和性别角色的限制。“妻子+母亲”的社会分工意识已经被女性内化,并导致一些女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女人做设计太累,无法照顾家庭”等消极言论和行为,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抱悲观态度。与指导男性设计者相比,如何保护及延续女性设计者的设计才华,成为指导教师在作品指导之外的另一项额外工作,甚至涉及对女性设计者未来的职业规划。

(三)塑造“双性化”人格的教学期待

双性化者被认为“同时具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积极方面,他们既是独立的、自信的、又富有同情心,温文尔雅,且自尊心强,”并且富于创造力。对双性化人格的塑造并不是要塑造“错位”的性别特征,让男性改变自己的品质特征,模仿女性;或者让女性像个“男人”,从而造成“双重错位”。女性主义认为,不仅存在着男女的性别差异,而且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一面。双性化人格可以释放女性被压抑的男性气质,以及不被承认的男性的女性气质,在保持性别双方的设计敏感性、关注点、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条件下释放性别特质,从而充分释放创造力。男性在社会分工中发展了主动性、果断性、独立性等心理品质;女性则发展了依赖性、亲和性、合群性等心理品质。女性偏向在与他人讨论联系中完成自我认同,从而更具设计合作精神。此外,就设计角度而言,女性的日常生活视角比男性的强势视角更为接地气,更准确细腻。从安藤忠雄的“我并不认为建筑是一种从人性及日常用途中脱离出来的抽象物”,到勒•柯布西耶的“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进一步,对于女性特有的“直觉”“感性”等特征,女性主义经验论认为其在知识认知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有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情感和关系体验才是具体的和真实的”。在传统“理性”霸权之下,倡导“直觉”“情感”“体验”等设计品质可以进一步拓展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呈现出丰富的思维及视觉样式。反映在毕业设计过程及作品中的性别差异正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体验和设计实践。当性别差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时,在设计教育中引入对“女性主义”及“女性设计”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育者,我们主动适应正在被女性言论及实践改造着的设计教育面貌,建构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将有助于营造更为公平合理的人才培养及创作环境。

作者:王娟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毕业设计与指导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96300.html

    相关专题: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医学论文发表网


    上一篇:广告仿拟的类型及对原创广告的影响
    下一篇:当代平面设计虚实观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