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的特征

一、秋季民俗活动

中元节,也称“鬼节”,大约在处暑前后。这一天,家家都要用熟肉来敬亡人。北京人还在什刹海放河灯。鬼节是一种传统文化,反映了古人视死如生的哲学观,也反映了古人的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品质。寒露和霜降期间,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的民俗活动。有的地方无山可登,就用“糕”代替登高,所以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

二、冬季民俗活动

“小雪杀猪,大雪宰羊”,是北方一带农村的风俗习惯。每到这两个节气,村民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南方则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些民俗看似愚昧可笑。但是,不管这些民俗活动是愚昧可笑的,还是具有较高智能价值,都印刻着我国各民族不断发展的足迹。必须承认,这些民俗活动形成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方面,在不同的节气里,不同地方的人们会采取适应当时、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比如,在雨水、惊蛰期间,害虫大量繁殖前要及时除虫;在春分、清明期间,春意盎然,正好可以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踏青;立夏时节,适逢鲜蛋上市,可以斗蛋;小满期间,疾病容易流行,要多喝雄黄酒;在梅子收获时节,多煮梅子;夏至时节到来,就要多多慰劳耕牛;小暑时节,阳气较旺,就多晒东西;立秋到了,要做好防病工作;中秋月圆,边赏月边吃月饼;寒露期间,外出爬山登高;在立冬时节,开始酿酒;小雪期间,就要开始储藏食物;大雪期间农村便开始积肥;小寒期间,天气虽寒,但要锻炼身体,开展冬季民间体育运动;大寒来临,就要购买年货,准备过年了。在精神生活方面,各节气期间的习俗活动,包括中国传统节日活动,有着高度的社会性价值。因其核心要素是长期以来集体一致遵从的,所以从这层含义上来讲,这些民俗文化具有增强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效,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既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也对群体的价值取向具有聚拢作用[3]。

三、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

(一)科学性

二十四节气并不是随意排定的,是以严格的天文学计算为基础的,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决定的。从阴历来看,二十四个节气在每个月的日期并不确定;而从阳历来看,日子相对固定,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有句顺口溜就是“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我国农历上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的构成是根据太阳运行黄经的轨迹来计算的。每增加30度,大约经过30天,就过到了一个“中气”,也就是当运行了360度后,正好经过十二个“中气”,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然后从小寒这一天算起,太阳黄经再每增加30度,就过到一个“节气”,运行360度后,正好经过十二个“节气”,即: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这样“中气”和“节气”交替运行,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应用了几千年来的、特有的表达农业气象条件的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除此之外,一些民俗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就决不是一句简单的民俗而已。四季气候的变化是受太阳照射强度影响的。夏季,太阳离地平线较高,空气层较薄,光线直射,因此地面温度较高;而冬季,太阳离地平线较低,空气层较厚,光线斜射,因此地面温度较低。但是,夏至和冬至为什么却不是一年里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呢?原因就是,夏至时地球得到太阳的热量虽多,但地球要经过近一个月的吸热,才能贮存一定足够的热,当贮热多于散热时,天气才热起来。相反,冬至太阳供热虽少,但地球要等到冬至后二十多天,才能将贮存的热量散失掉,吸收的热量也不多了,此时,严寒天气才会出现[4]。

(二)丰富性

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可谓是特色鲜明,斑斓多姿。从所体现的形式上看,既包括谚语、歌谣、传说等,又包括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还包括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等。从所包含的内容上看,二十四节气民俗集中体现在人们的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方面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衣、食、住、行等;通礼习俗:日常社会交往;人生礼俗:生育、婚丧等;岁时节庆习俗:春节、元宵、清明等;习俗风尚:作息起居、生产劳动、民间集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

(三)群众性

我国民俗文化起源于民间,与他们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相关,因而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和思想,也可以说是民众创造了民俗民风。每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都是在广大群众的自发参与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如春节拜年、元宵观灯、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与赛龙舟、七夕乞巧、中秋赏月等都是全民参与的节日活动。同时,也是民众根据自己的意志和需要,而不是其他的因素影响,将各种民俗节日活动的内容形式确定下来,也决定了这些民俗的传承和演变的形式和内容。例如,清明节最开始是祭奠祖先的节日,后来人们利用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时光,逐渐自创地增加了出外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些既健身又娱乐的活动内容,也就慢慢发展成了复合性的节日。

(四)稳定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经历着朝代的更换、社会的变革,但是优良的民俗文化传统却一直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继承。我国现存的岁时节日民俗,都是经历了千余年而传承下来的。在时间的纵向延续中,老百姓一直都通过这些民俗节日来表达他们某种特定的情感。比如春节,人们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憧憬和愿望;清明节,人们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中秋节,人们表达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还有如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冬至节、火把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等等。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庆祝节日的具体细节上会有所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这些节日民俗的基本内容和形式[5]。

(五)变异性

二十四节气民俗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发展到现在,有的民俗已经消失了,而有的也变了形、走了样,失去了它的原始本意。如端午竞渡,在上古时期竞渡主要是为了驱疫,祭祀水神;中古时渗入了伦理因素,凭吊屈原成为节日主题;近代以后龙舟竞渡日渐成为重要的娱乐项目,信仰的因素淡化。时至今日,竞渡则是纯粹的体育竞赛项目。竞渡的民俗形式虽未改变,但性质则古今迥然有异。它的原始含义,即使还隐约残存在人们的脑海里,也不过就是一种淡淡的历史印记。清明节、元宵节、重阳节等也都在经过长期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清明节,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节日气象就和现在的清明节活动迥然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只要符合当地人情的传统民俗,都会得到恢复和改进。如除夕之夜,全国上下,无论城乡,基本上家家户户的全家老幼都坐在一起收看央视的春晚。拜年的方式也因电信的发展而改成了用电话、手机短信、因特网、微信等,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当然,一些习俗也因观念、时代的改变而得到简化,如春节,人们不再拜那么多的祖宗牌位,也不再挨门磕头去拜那么多的同族长辈。“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则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的变异性。在不同区域,传统的民俗文化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们的谋生方式以及历史传统影响,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如端午节的传说,楚地说与屈原有关,而吴越地区则认为与伍子胥或勾践有关[6]。

(六)寄托性

人们除了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还需要能够从中寻求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二十四节气民俗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寄寓,体现了人们一种精神的寄托。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丰富多彩的习俗,也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娱乐、趋利避害和精神追求的一部分。以春节为例。有关春节的民俗文化中详细地规定了人们春节期间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也规定了禁止做的事情,就是过年的礼俗和过年的禁忌,很繁琐、很复杂,但人们却乐在其中。春节传统上被看作是由春、夏、秋、冬四季所构成的一个自然周期(年)中的伊始,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节点”。自然界是否能顺利从冬季转到春季,能否实现“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作为“天地之心”的人的作为是关键。人类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是保证这个重要转换的关键。所以,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帮助世界实现顺利转换的手段,绝不可以因为人在活动中出现的失误或不规范行为而导致“转换”不顺利或是失败[7]。此外,二十四节气民俗还体现了人类“敬天法祖”的思想。“祖有功、崇有德”,人们将那些有过重要贡献的先人作为神明和祖先祭祀供奉,祈求他们护佑。比如春季民俗活动“迎春接福”中的祭祖仪式;大暑前后,台州一代送“大暑船”下海的海神祭奠仪式等;夏季,人们举行“祭龙”仪式,划龙舟以禳灾祁年,以祈盼农事活动顺利进行;白露时节,太湖人祭禹王,祈求禹王佑护他们的美好生活。立冬吃饺子时要先敬土地神,感谢他在秋天里慷慨的给予。我国民俗文化丰富了民族内涵,充实了民族精神,更增强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凝聚力。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民俗文化是我国华夏文明的载体,它是中华文明传统、传承的桥梁。

作者:周红 单位:渤海大学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的特征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89069.html

    相关专题:黑河学院 夏梦


    上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分析
    下一篇:适度水平研究的居民养老保险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