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现状
(一)渗透式传承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专业在学科设置上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和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学科。比如,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设了手鼓、都塔尔等民族器乐选修课程;贵州凯里学院音乐学院在相关理论课的教学中会着重介绍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等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形态,这些都体现了地方高校对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当地音乐文化的感知、热爱、自豪和信心,对弘扬本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没有太大的转变,所以这种渗透式的传承还只是在增强保护意识的层面上进行,对传承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班教学
为了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培养专门的传承型人才,学习、传承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展开了有意义的探索。从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的“芦笙班”“侗歌班”发展到后来的民族艺术特色部,以及贵州凯里学院的民族民间文化传习班、云南玉溪师范学院的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等。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都开始积极地探索如何培养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据笔者调查获悉,在教学模式上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对生源有严格的要求
学生必须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精通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并具有一定的演唱、演奏本民族歌曲和乐器的基础。
2.在师资配备上有很大调整
聘请当地有威望的民间艺人担任传承班教师,他们有的是在当地民族演出团体从事多年原生态演唱、演奏的本土演员,有的是来自当地乡寨的民间歌师、乐师。这些教师常年植根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环境中,掌握了民间传统的演唱、演奏技巧,具有较高的演唱、演奏能力,是当地民间歌师、乐师中的佼佼者。
3.在培养形式上以口传心授为主
由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大多是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没有专门记录音乐的符号和文字,故为了遵循传统,保留学生的民族性,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教唱、教学为主。综上所述,国内一些高校开设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针对性的调整,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能力的传承型人才,并在生源和师资配备上做了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专业”要求。所以这些传承班的开设,对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出现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班的出现,对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是高校在探索培养专门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模式上取得的富有成效的进展。但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和植根的沃土都发生了转变,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文化的传承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度不够
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欧洲中心论”导致的一元化审美标准充斥在高校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即使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适量加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特别是某些有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选修课,由于选课学生较少,而面临开设不下去的境地。
(二)传承班的生源出现了萎缩
由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度不够,选择进入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并且生源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民族民间传承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由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严格规定,很多来自于民间的歌师、乐师只能以外聘的形式从事教学。且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处于偏远地区,经济方面相对滞后,对外聘教师的经济待遇相对较低,很难留住这些高质量的外聘教师。而民间歌师、乐师大多年事已高,师资力量匮乏现象长期存在。
(四)民族民间传承班学生毕业后就业途径较窄由于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传承班的学生毕业后除了去相应的少数民族演出团体工作外,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三、在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途径
少数民族音乐,是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形式。保护与传承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多元化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所具备的仪式功能、宗教功能和娱乐功能在逐渐消弱。为了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是其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一)音乐本体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很多学者认为,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保留各民族鲜明特色,就要遵循原汁原味的传承,不能随意改变其本质特色,当然这个无可厚非。特别是在日常的传承教学中,要尽量保证“原汁原味”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各民族学生掌握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和神韵。但是,由于很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所植根的土壤发生了转变,其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削弱,为了给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新的生命力,可以适当在形式和内容上做一定的调整,特别是在演出、传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的声光技术,赋予少数民族音乐新的生命力。比如,在演唱少数民族歌曲时,为了增加舞台效果,可以把本民族的舞蹈语汇加入到演唱的过程中。以贵州凯里学院为例,其民族文化传承班就以在央视春晚中为宋祖英伴舞、伴唱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总之,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仅能完成完整传承的使命,还能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出去,赋予少数民族音乐新的活力,达到真正的传承。当然,在音乐本体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种创新不能脱离本民族基本的审美情趣和所植根的母体文化。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传承人才,有利于保证所学内容的纯正性。但是,音乐本身所植根的母体文化不能在教学中得到足够的体现,也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应利用特定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民族音乐载体的社会生活中,深切体会音乐文化。
(三)改变教学内容,扩大就业渠道
通过音乐本体内容的创新,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舞台演出的能力。在学习本民族音乐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其他风格音乐的能力,加强师范能力培养,使其具备中小学教学能力,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回到本民族聚居区的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四)改变传承班教师的引进机制
由于从事传承班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师,多是民间歌乐师,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逐年减少。而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班培养的新一代优秀的传承人才,可以充实到传承班教师队伍中来。由于高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传承班毕业的学生大多达不到高校教师的学历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创新高校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班的教师引进机制,从而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同步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质的转变。这就给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构建多元的文化体系,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肩负着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只有创新性地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苏丹 单位:凯里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