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依托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因而,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的旗帜。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江泽民也说:“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民族团结时强调,“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这说明,要实现民族团结,很重要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各民族同胞都有国家认同感和意识,有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依托。的确,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和鼓舞下,对外部侵略进行了坚决的抵御,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主权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存续。
例如,18世纪,沙俄东侵,破坏了东北各民族的共同家园,东北边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俄斗争;1865年,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国的幕后支持下入侵我国新疆地区,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反抗并打败了阿古柏匪帮;1903年到1904年,西藏江孜军民在宗山与入侵的英军进行了殊死抗争,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斗争都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坚持和完成的。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历史,也是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存续的历史。爱国主义精神是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和精神纽带。由于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的旗帜,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依托。也就是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除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等内容外,很重要的是开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宣传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使大学生理解只有在全民族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才能维系和振兴,才有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样,民族团结教育才有了最坚实的依托。
二、民族团结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有促进作用
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难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难以保证社会的安定、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也就难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证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才能凝聚起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促进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所以,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九条主要内容中,民族团结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系统地讲解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可以使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能够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权利和共同利益,从而激起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政治上、法律上保障着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其中最重要的平等体现在各民族人民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不分民族,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次,保障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上享有平等权利。如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等等。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党和国家根据我们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在政策上倾斜,确实保证少数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以实现。
为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坚持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名额。同时,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政策倾斜和照顾,并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援和扶持,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财政和税收优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提供政策和便利条件;大力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国家机构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广泛地参与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把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概括为十二条。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三个不容”的重大论断,“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优势不容削弱”。
提出“四个认同”和“五个维护”的要求,“四个认同”就是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维护”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是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有利于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书记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刻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他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等等。有了这些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就能够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权利和共同利益,因而,能够激起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通过民族工作光辉成就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和消除民族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由于切实有效的民族工作,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较快,而且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初步具备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集中的中西部地区优先安排交通、水利、电力和资源开发项目,已经建成的工业企业保证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势头和潜力,使少数民族集中的中西部地区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获得了显著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在狠抓当地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布局了许多内地初、高中班,还扶持了西部地区的大专院校,批准建设了一批211高校。少数民族地区的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展很快;医药卫生事业如火如荼,维吾尔医、藏医、蒙医和傣医等许多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医药进一步得到了弘扬和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比2012年增长10.5%,安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专项资金分别增长13.1%、50%和53.8%。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成绩斐然,民族8省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9%和10.5%。[10]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表明中华民族在振兴,也说明祖国在日益兴旺。这些成就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的措施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既然二者是密切联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为了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任务,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同时,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以爱国主义作为重要旗帜,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和促进民族团结教育。这样有利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但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清楚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以为民族团结的事只是有关民族工作部门的事,以为只是民族杂居地区的事,甚至只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不注重民族团结教育,有的甚至会不自觉地发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不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清楚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联系,没有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结合,因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不佳。基于前面所分析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密切联系,以及部分高校这方面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特别是二者的结合要有高度的认识和强烈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的工作网络。这个工作网络就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两个阵地”。“一个中心”即以党委为核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两条主线”:一条由党委、团委、学生处学工部;一条是由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个阵地”是指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能,这个工作网络的成员中最好有负责民族工作或少数民族的工作人员,因为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很强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意识和工作经历经验。通过这个工作网络,使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呈现齐抓共管、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局面。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结合。
在民族高校所开设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教育,以民族团结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在所有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结合各门课的内容和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贯彻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结合,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的高度和深度讲清二者的重要性和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联系现实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历史的角度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感性的角度用大量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培养,这样史论结合、讲道理摆事实、晓之以理并动之以情,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在各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结合。学校要制定详细的渗透和参与计划,计划应该包含渗透和参与的主体、内容、途径和方式,甚至是时间和地点等。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具体化、经常化。第四,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形式,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并实现二者的结合。
一是在教室和图书馆悬挂祖国地图和有关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名言警句,在校园建造民族英雄、爱国人物的雕塑,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二是在校园里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大学生参加升国旗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国旗、国歌的崇敬感。开展“祖国万岁”歌咏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活动。在重大民族节庆日、纪念日,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讲清楚民族地区和祖国不可分割的道理。广泛组织各族大学生进行交流,加深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了解,增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
三是大力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搭建载体,切实发挥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阵地化。特别是,要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组织各民族的大学生进行教育。
四是有意识地组织各族大学生到不同民族地区进行交流,组织大学生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科技扶贫、智力支边和东西互助活动,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青年科技服务团”等项目,特别是要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办实事,并在活动中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切实让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并转化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作者:江传月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