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论文

1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是指上世纪建校时期由中央行业部门管理,从20世纪末开始划入所在省区,由省区为主进行管理的高校[2-4]。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由专业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要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系统地提高,既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综合化需求,又能服务于行业对技术型和管理型等多方位人才需求[5-7]。

2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对比及启示

经过10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国外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沃顿商学院“商务与艺术培养相结合”模式、泰珀商学院“开放环境—问题解决能力”模式、麦库姆斯商学院“全方位职业技能-文化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化—思想聚合”模式等[6-8]。这些培养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表现出国际化、综合化和内涵化的共同特点,符合当前国际工商管理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见表1)。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9],主要表现在:(1)对“创新”理解偏差。目前国内多数高校主要培养单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相比而言,国外人才创新培养,不仅是应用型创新,还包括研究型创新,即要求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这样推动了包括人才和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2)创业教育层次较低。国内高校没有形成国外以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为整体的创业扶持体系,也没有国外系统化的经验、资金和政策等全方位支持[10];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目的是分流一部分学生就业,以实用主义为主,缺乏国外高校对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兴趣培育[11]。(3)跨界培养形式单一。国内跨界培养,绝大多数采用校企跨界、以学校为主的培养形式,企业仅仅提供培养岗位和场地。国内校企跨界培养,更多地成为学校的实践训练,而不是国外流行的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三者互为主体、积极协作下的跨界培养方式。(4)实践性不足。在培养目标上,国内高校缺少国外对专业实践与课程理论的全方位融合;在师资队伍上,国内多数高校的任课教师,仅仅重视课堂教学能力,对实践教学、创业教学能力及经验不足,尤其缺少国外高校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和经验。(5)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目前,国内高校总体上还没有国外“学生—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式学习,缺乏主动学习机会。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体验式”的实践学习,因而难以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协作和沟通等全方位能力。(6)人本主义意识不够。国内高校过于强调专业结构、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缺乏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自主和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课程学习等显性能力,缺乏对学生人格精神、企业伦理、研究创新和自主解决问题等隐性能力及素养的培养[8]。(7)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制于当前体制、经费和师资等,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国际化培养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企业的实践工作,而没有将国外的先进模式、理念等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仅有国内少数高校开展海外交换生等实践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只能进行双语教学为主的理论学习。

3基于动态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3.1“资源流动”概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资源流动(ResourceFlow)是指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12-13]。它既包括资源的空间移动(即横向流动),也包括资源的形态转化(即纵向流动),可以很好地体现动态过程的特点[13-16]。从“资源流动”角度来看,人才培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流动”过程,它主要表现为横纵向流动耦合下的信息和人员流动,前者如专业知识的空间迁移和个体吸收、转化及创新过程,后者如“学校—企业”不同空间的跨界培养方式,形成高校学生在学校-企业之间的空间流动。总体来看,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呈“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既包括了人才自身从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过程,也包括了整个培养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环境的空间交流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3.2培养模式内容

基于上述概念,结合国内外培养模式的比较,本文提出了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角度进行模式阐述和模块架构:(1)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培养模式。构建了横向视角下的学生与教师、学校、社会团体、企业、国内其他高校及海外高校等空间实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其他实体”之间存在多种交互行为及方式(图1)。(2)“知识—能力—素养”的动态培养过程。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既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也是当前学生的自我要求和社会的外部要求。因此,本文从纵向视角出发,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养”动态培养过程(图2)。

3.3培养模式特点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横纵耦合下的体现人才创新、创业跨界培养特征的新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有:(1)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思想和理念。①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主体是学生,无论从横向空间联系,还是从纵向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都是贯彻始终的;②学生的内在需求,包括对知识、能力的兴趣和对实践工作能力或基本科研素养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内在驱动力,与社会需求一起,成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2)“综合为主,突出专业”的内涵式培养原则。当今国内高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于单一强调实践创新,忽视了研究创新,没有走国外“实践-研究”并举的培养原则和方式;“同质化”培养现象显著,没有突出高校的培养优势、地方特色及行业特色;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只注重人才静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动态演变过程。而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完善的解答。(3)培养模式的反馈和完善机制。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培养模式的反馈和完善机制。本文认为,反馈和完善机制,是个体和整体的综合,需要校内与校外环境的共同参与。

4结语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对目前国内外培养模式局限性的突破,也是当前专业发展、社会经济及专业所在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模式对比和分析,提出基于动态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综合化和内涵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仅探讨以学生为主的培养模式,对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在模式中的内在作用,并没有深入探讨;此外,对于培养模式中的“反馈机制”和“完善机制”,只作简要涉及,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

作者:杨足膺 佟金萍 朱陈松 张宏如 单位: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80437.html

    相关专题:河池学院学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上一篇: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快乐式教学法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