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女童的教育自信心“匮乏”
由于环境、习俗、宗教等因素的间接影响和经济、自身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女童的自卑心理严重,教育自信心不足。受到农村男性主义封建观念的影响,女童的求学意识不强,容易放弃上学的权利和机会。受到家庭“重男轻女”因素的影响,女童的自卑心理严重,缺乏上学的信心和勇气,心理上的自卑导致自我期望值低下和自我肯定意识弱化。而现阶段的农村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不是增加女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提高她们的自信心,而是加重了她们的自卑感。如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弱于男性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女生的关注少于男生,校方对男生的期望大于女生;特别是年级越高,女生成绩越差于男生、人数越少于男生。这不仅使女生及其家长错误地认为女孩不是读书的料或不如男孩会读书,而且使女生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竞争的勇气。
3.教育救助物资“缺位”
目前,河南省各地在救助制度建设上发展还很不平衡。救助制度建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救助范围小、救助标准低、政策落实不到位。截至2004年年底,我省平均低保标准为125元,明显低于全国159元的平均水平,人均月补差标准排全国倒数第四位,并且一些地方的低保金没有按月及时发放。2005年7月,河南省召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8月1日起,每年从省财政拿出1亿多元,补助各地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河南省的救助制度建设并不十分规范和完善。教育救助制度建设则更加滞后,导致仅有的、微薄的教育救助物资无法及时足额地发放到教育救助对象手中。
三、政策性建议
针对前述原因分析,笔者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1.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增加农民收入.在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思想指导下,各级政府要更加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民持续增产增收,使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2.逐步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只有农村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可能形成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直接影响着新型农村教育形态的确立。在加快发展生产力和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让农民真正树立“科教兴家”“科教兴村”“科教兴乡”“科教兴县”“科教兴国”的教育意识。进而,在这种意识的指引下,稳步提高女童的受教育质量和学历层次。
3.建立多元化的女童教育救助体系
“人口行动国际”负责人斯派得尔说:“对女孩教育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最佳投资。”开罗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国际会议行动纲领指出:“教育,特别是妇女和女子教育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同志在女童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为“春蕾计划”题词:“扶持女童入学,利国利民利家。”因此我们要建立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地方与中央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女童教育救助体系,以调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力量,挖掘地方与中央的教育潜力,整合国内与国际的教育资源,为女童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4.培育新型农村教师,改革教学内容
新型农村教师最有效而长远的培养是在农村教育的岗位上,在教育改革的活动中。中国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为农村新型教师的成长带来了重要的契机。新课程对各门课程都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以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为此,农村教师必须与新课程同步,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逐步成为“学生的关怀者”、“学生的促进者”和“教育的研究者”,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提升我省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女童教育的质量。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实现科学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把学习科学知识与科技致富结合起来,使家长愿意送女童求学,女童乐意进学校求知。
5.增强女童的“教育自信力”
有研究显示,“女性受教育水平如果无法提高到接近男性受教育的程度,由于提高男性教育水平而取得的社会效益就会被抵消掉。”所以,增强女童的“教育自信力”,实现妇女的知识化、社会化,对于实现“科教兴豫”的战略目标,推动河南省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可通过介绍历代尤其是当今有杰出成就或对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妇女事迹、举办妇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讲座、讲解《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介绍国外妇女教育的情况等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帮助女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增强女童的“教育自信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妇联办公室.河南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现状调查报告[EB/OL].2006-9-24.
[2]田宗友.论农村学龄女童失学原因[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
[3]河南省亿元现金补助各地建立农村低保制度[EB/OL].2005-7-9/2006-9-25.
[4]朱小蔓.认识小学教育,认识小学教师[C].朱小蔓.教育研究者的足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论文集萃(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19.
[5]庄平.论女性教育的社会回顾[J].社会研究,1995,(4).
[6]赵岚.东北地区农村女童辍学问题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