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追求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自然资源、人、政府、制度、科技等诸多方面,将侧重剖析人与科技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定位,并探讨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人;科技
生态文明观指导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树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其中贵州省贵阳市、山东省泰安市、福建省厦门市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和经验。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的研究和实践也非常活跃。“生态文明建设”写进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力打造“美丽河南”。综合运用生态文明原理和手段解决河南省城镇化中的问题,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用生态学原理管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建设新农村;通过宣传教育,使河南人民树立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对河南的快速崛起,建设美丽河南、生态河南意义非凡。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河南省推进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是必要之举,是实现“四化”协调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关键所在。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建构进程,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自然资源、人、政府、制度、科技等诸多方面,本文将侧重剖析人与科技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定位,并探讨新常态下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1人在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1.1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因素是人口,人口问题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合理调控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人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直接参与者和中坚力量,但是,人口激增又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及环境污染的根源之一,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因此,解决好人口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1.2“生态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所谓“生态人”,是指“善于处理与自然、人及其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是具有生命整体观并以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人。“生态人”是在反思当代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对于人的重新观照,是一种全新的人的塑造。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民众观念的转变和生态意识的养成,在于“生态人”的培养。地方高校助力“生态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河南省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原,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河南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地方高校,是除了政府、企业、环保NGO之外最具有影响力的生态责任主体。提升高校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也能给河南生态文明建设以强大的助力,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保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的归结点就是促进河南“生态人”的建设,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高校唯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态危机,实现自身的发展。高校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对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更透彻;高校师生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普遍有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高校在自身改革中要自觉将生态意识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实践和学科建设中,不仅能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地方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共进;也可以将生态理论研究成果和生态实践成果向社会推广,为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问题解疑答惑。
2生态文明的科技支撑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发展格局的全方位变革和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融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任何文明形态一样,生态文明的建设也要依赖于科技进步的助力。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以及提高管理水平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河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加强环境污染机理研究,完善污染控制与修复体系等科技创新。2.1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方面,要重视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要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立足点。根据我省环境污染的特点,要分区域、分类型开展科技攻关。2.2在大气复合污染机制与控制方面,大气细粒子和氧化剂的形成以及复合污染过程的认识与控制是核心任务。要发展针对大气污染物的检测、表征和控制技术,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的检测和预警体系,探明细粒子和氧化剂形成的主控因子和相互作用机制,发展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体系,提出改善城市群大气质量的系统解决方案及建立应急体系。2.3在水体污染过程和水质安全保障方面,水循环系统各环节的水质安全保障将是解决中国水质性缺水的根本途径。针对水体常规和有毒有害物质复合污染问题,在我省流域、重点水源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过程的不同层次,建立流域水质的基础数据库,探明重点流域复合污染过程,发展污染控制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开发和集成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污染水回用新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水循环过程水质安全保障的科学与技术体系,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和污染联防联控的整体方案。2.4在土壤污染控制与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面,主要围绕水-土壤-生物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机制,在分子水平上探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赋存及其控制因子。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针对我省矿产资源开发集中的区域,综合利用生态设计的理论开展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针对中低污染农田开展污染控制的化学与生物学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保障。在应用方面,重点在我省典型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开展污染物场地修复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2.5在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方面,采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揭示有毒污染物的毒理作用机制,解析污染物毒性效应的表征。建立污染物毒性的快速诊断技术体系,在国家的基础之上,建立我省典型污染物的活性测试体系,建立计算毒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形成我省化学品毒性数据库。定量解析污染物的健康风险,以及环境流行病与污染暴露、人体污染负荷的定量关系,最终建立适合我省人群的污染物暴露科学体系,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环境疾病预测预报技术体系。
3区域生态合作和法律保障
区域生态合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特征之一。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利益的驱动而对环境整治持消极态度。因而,治理环境不是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问题。根据生态环境具有的公共性、整体性的特点,我省要要求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能采取各自为政的做法,必须突破“造福一方”和“守土有责”的狭隘视界,坚持“造福八方”和“合作守土”的区域生态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强化区域生态合作治理,坚持全局性和整体性建设。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统筹协调的区域共同体意识,通过深入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多元联动的跨区域生态合作治理机制,采取多元联动的跨区域生态合作治理行,才能推动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实效。按照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方法构建起系统的法律制度之网。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integratedecosystemmanagement),是指管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管理战略和方法,它要求综合对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包括环境、资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价值,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综合协调环境侵权责任与相关行政法律责任及刑事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并适用各种侵权责任方式,从而解决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达到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一方法是目前世界各国环境资源管理实践中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我省应逐步按照这一方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就需要综合运用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并且要考虑各种环境要素相互联系性,建立起相互协调一致和衔接的管理制度,构成一个法律制度之网。
4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我国正在经历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发展的态势。因此,在这种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最为典型的就是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现象”使得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更艰难。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面对经济不断下滑的压力,往往习惯于运用以往依赖投资、刺激房地产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思路和模式来解决问题。创新驱动的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金融业等反而得不到重视和支持。这种心态导致了开拓新产业与保留原产能的博弈,对于效益低下、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设备,因在近期能够带来税收而被保留。因此,要加快制度建设,加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化步伐。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绿色发展制度。我省首先是要确立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和规划,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两型社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真正实现;其次是形成立足现实的绿色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企业的绿色转型需要强有力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支撑,形成围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集聚、释放创新潜能和活力的联动体系,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常云秀.河南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4).
[2]白春礼.科技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
[3]赵建军.新常态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解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医学论文致谢014(宁夏职称12).
[4]方世南.区域生态合作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J].学习论坛,2009(4).
作者:刘芳 张瑾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