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资助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都有一套自己的细则作为标准,在评定过程中,主要是以班级为依托、学生为载体,通过家庭情况、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审核来进行评定。在这过程中,对班级的管理毋庸置疑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国家奖助学金体系及高校班级管理体系
(一)国家奖助学金评定体系及背景
自2002年以来,为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和文件,以此激励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2007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该制度规定:中央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每人每年资助1000-3000元。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具有资助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且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我国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现有研究成果显示,大学班级管理的分析大多从自主管理的角度出发,遵循的逻辑在于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的总体目标为出发点,为渗透高质量文化到班级中,用柔性管理作为班级管理指导,通过班级活动以及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管理机制体系从而展开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相关学者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出发,研究大学生贫困的认定过程,反映出高年级学生“顿悟”现象,即低年级学生积极性高,高年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不积极表现得很满意。讨论大学生贫困的资助政策,国家奖助学金的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顿悟”现象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得相当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研究过国家奖助学金对班级管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目前就我国来看不容乐观,但仍然没有研究出一种通过奖助学金评定有效加强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国家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问题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一)利益面前的诚信缺失问题影响班级管理
奖助学金的增大投入将现实的经济利益切实摆在大学生面前。在面对高额奖助学金的时候,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诚信缺失。面对诱惑,部分同学被蒙蔽了心智,想法设法开出能得到奖助学金需要的相关证明,如贫困证明、低保证明等。而为了这些证明,有的同学更是捏造谎言,说自己家中老人重病缠身或是生意赔款或是父母都失业,但事实却与申请陈述大不相符。如此种种,反映了面对利益,大学生的诚信受到挑战,诚信的价值理念不堪一击。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同学竟然通过了层层审核,最终将奖助学金收入囊中。这样的现象,使得在班级内其他真正贫困或者表现更为优秀的同学不能得到应有奖助,也就导致班级因为奖助学金评定是否公平而管理失衡。
(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矛盾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在近几年的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矛盾,一是奖助学金的比例虽大,但不能惠及所有的贫困生,导致没得到奖助学金同学的心理失衡,因而私下拉帮结派,甚至承诺一旦得到奖助学金便请客吃饭之类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争夺奖助学金致使好朋友反目成仇的现象也不少见。二是覆盖非贫困生奖助学金的比例不高,使学习成绩较好但拿不到奖助学金的同学心理失衡,这类学生通常表现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与拿到奖助学金的同学针锋相对,以发泄心中不平,导致班级四分五裂。三是助学金的发放只考虑贫困,而不考虑成绩,因此导致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心理失衡。以上三种矛盾引起了同学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造成同学关系僵硬化,出现同学间、师生间种种不和谐现象,严重破坏了团结班级的建设。当有班级任务如组织生活开展时,由于对此的心理不平衡将衍生为对同学的嫉妒甚至恨,导致班级工作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管理。只要能够得到自己的奖助学金,完全不顾个人行为给班级给老师甚至给学院带来的影响,大学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认识的偏差,是班级凝聚力缺失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形势下,集体主义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无法否认,当下我国社会、教育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入侵诸多方面形成的多重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产生着不良影响。
(三)标准单一化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国家奖助学金主要分为“奖”和“助”。“奖”主要针对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成绩占主导地位,“助”主要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家庭情况占主要因素。在评定过程中,通常第一步进行民主评议。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无记名投票决定,而正因如此,可能出现了参评学生私下拉票、请客送礼等不良风气,造成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破坏班级团结。而在这样情况下,评选的初步结果在继续后面的院系审核等一系列评定时候,又会涉及到辅导员和其他领导的意见。而有时候他们又会只看重成绩或者只看重家庭情况,再加上可能由于对学生信息了解不完全而做出单一的判断。如此一来,评定结果必定是存在不公平的因素,根本上也会影响班级同学之间关系的友好和谐,同时会造成学生对班级、对老师、对院系继而对学校乃至对国家的不信任,对制度的不满,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果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心理不健康,那么对于班级管理肯定存在巨大的隐患。
三、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国家和高校设立奖助学金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种人才将以班级建设为载体,可以通过奖助学金机制对全体学生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可以通过奖助学金机制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一步自强自立、成才成长,促进整个班级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资奖助金的社会效益。实际上,高校的奖助学金机制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好这种载体的育人功能。由于各高校对奖助学金的发放对象和认定标准把握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办法中规定可以申请的条件基本是属于一种定性的描述,缺乏具体操作的依据,没有给出任何可量化的指标,工作人员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没有很好认识国家设立奖助学金的初衷,认为是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如此造成学生诚信缺失以及其他一系列问题导致班级管理混乱。为了使国家奖助学金在发挥育人的作用的同时,还要促进班级良性发展,故在班级管理过程及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提出以下建议:
(一)评定过程建立贫困档案、资助档案
贫困生档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贫困生原始档案,包括申请人本人的基本信息、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材料、民主评议材料、公示情况、学校审批材料等。另一类是贫困学生成长动态档案,主要包括每学期成绩单、参加比赛的获奖证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学校对其在校期间表现情况鉴定等。在班级管理中,应专门选定一人作为贫困生档案管理人员,该人员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接受自主的原始材料,尽可能完整地归档,以便及时了解每个贫困生获得资助的状况,从而合理分配资助资金,避免发生重复资助和遗漏资助现象。建立贫困生档案有两方面好处:其一在于能准确确定资助对象。由于评定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经济情况,而这方面的真实情况又很难把握,建立档案能使得评定参照依据更为准确,切实保障国家资助的最大效益化。其二在于更好地掌握学生成长情况。通过详细的记载,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所获得的各种资助情况,避免重复和遗漏,同时也能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表现,更便于对学生的发展进步进行比较分析。
(二)建立反馈信息系统,从而反作用于班级管理
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入,对贫困生关注力度加大的同时,贫困生的学业、思想、就业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对贫困生认定后表现应形成反馈系统,这对保证并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跟踪反馈人员组,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偏向利益化,在得到资助之后就开始大肆铺张浪费,花钱请客吃饭,购买高档产品,一旦发现便向特定组织反馈,记入动态档案,由辅导员调查,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惩罚此类行为,例如取消申请奖助学金资格。班委同学应积极主动调动资助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受资助学生为广大学生服务,形成一种良好的感恩回馈风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但不是以一种强烈的口吻命令式口气,而是形成一种习惯,一种从内心发工程管理论文出的“我愿意”!那么,班级管理便不再是人管人,而是大家都有了一种共同目标后的信念支撑,班级的凝聚力、团结力将会不言而喻。
作者:杨兴旺 蒋昕彤 胡在东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