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女性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是临床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而女性肿瘤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加上手术创伤、肥胖、高龄、长期卧床等因素,导致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其高危人群。患者在围术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早期诊断困难,但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严重者会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2]。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技术、病理检查等确诊为恶性肿瘤;排除良性肿瘤者;无手术禁忌证、麻醉禁忌证等;凝血机制正常、未合并全身感染,肝肾功能正常,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正常,可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按照患者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年龄30~65岁,平均(52.6±6.3)岁;宫颈癌56例,子宫内膜癌24例,卵巢癌10例。对照组年龄30~68岁,平均(53.1±5.8)岁;宫颈癌54例,子宫内膜癌22例,卵巢癌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术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术后去枕卧位6h,行自由体位,卧床期间,帮助患者翻身,适当抬高下肢,监测心电监护。术后24h可采取半卧位,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在床边活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1)评估。患者在入院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应重点关注,年龄>40岁、肥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以及曾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患者作为重点人群进行关注。(2)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护士需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制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计划,包括卧位护理、间歇性压迫、饮食护理等措施,填写相关护嘱单,从入院起由责任护士执行,至出院结束。(3)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护士应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程度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预防措施。同时针对患者个性心理差异,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焦虑、不安、抑郁、恐慌等情绪,以认知干预、情绪转移法、宣泄法等措施缓解患者消极情绪。(4)卧位护理。通常患者平卧6h即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适当抬高患者下肢20°~30°,膝下避免垫软枕,不可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患者在绝对卧床休息时,应保持皮肤清洁,患肢适当抬高位。防止静脉血压增高因素导致栓子脱落,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整洁,穿舒适、棉柔衣物。(5)基础性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肢体情况,是否存在肿胀、疼痛等情况,注意皮温、皮肤颜色,并每天测量肢体周径。谨遵医嘱准确用药,在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并注意血凝情况。(6)饮食护理。对于围术期患者,需加强患者饮食护理,指导患者以易消化、营养丰富、高纤维、清淡饮食为主,饮食期间禁烟禁酒,低盐、低脂饮食,忌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叮嘱患者忌高胆固醇饮食,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7)运动指导。术后指导患者早期积极活动,对无法自主翻身者,应协助患者每2h翻身1次。对清醒患者,指导患者伸踝关节、足趾等主动活动,5min/次,5~10次/d。待病情稳定后,可做踝关节锻炼。卧床期间,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肢体被动锻炼方法,每次每侧20下,5~10次/d。(8)早期发现。术后认真听取高危患者主诉,仔细观察并监测患者下肢肤色、皮温、肿胀程度。对发生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术后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促进血液回流,必要时使用间歇重启装置加以预防。同时应立即停止肢体按摩,抬高患肢,制动,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每次测量腿围,并与健侧肢体对比,密切监测病情进展。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评价已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情况。1.4评价指标治愈:患者站立20~30min,行走1.5km,肢体肿胀、疼痛、沉重、压痛等症状不明显,下肢水肿消退,患侧周径较健侧差<2cm,超声见静脉最大排出量较治疗前改善2/3;显效:患者站立20~30min,行走1.5km,肢体肿胀、疼痛、沉重、压痛等症状好转,下肢水肿减轻明显,患侧周径较健侧差<3cm,静脉最大排出量较治疗前改善1/3;有效:患者站立10min,行走500m,肿胀、疼痛、沉重、压痛等症状减轻,下肢水肿改善,患侧周径较健侧差<3cm,静脉最大排出量较治疗前改善1/4;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善,患肢水肿严重[3]。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以百分制计算,SAS评分、SDS评分超过52分则为焦虑、抑郁,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4]。采取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日常生活4个维度,每个维度以百分制计算,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5]。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1%(1/90),对照组为11.1%(10/90)。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效果分析观察组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及综合护理干预处理,治愈;对照组10例患者,治愈3例,显效7例。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4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精神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围术期患者常见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腔内血液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管腔阻塞以及静脉回流障碍,造成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或残疾[6],严重者会合并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患者恶性肿瘤会压迫血管,致静脉管腔狭窄,减缓血流速度,形成血栓;恶性肿瘤细胞会不断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丰富实体肿瘤微血管,且血液循环中癌栓会瘀滞循环,形成血栓;肝脏因雌激素作用产生各种凝血因子,致血液高凝。同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时,术前禁食禁水会导致血液浓缩;术中应激反应会提高患者肾上腺素水平,致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麻醉低温状态、长时间手术等,易发生血栓[7]。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时,需清扫盆腔淋巴结,致下肢淋巴回流障碍,并会损伤患者盆腔淋巴结,血小板黏附血管壁发生聚集;术后切口疼痛,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等,会减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同时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或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抵抗力降低等均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急骤,患肢肿胀、疼痛,股三角区或小腿压痛明显;皮肤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等;Homans征阳性[8];彩色超声诊断静脉主干狭窄或阻塞,血管腔充盈缺损等,若患者合并几项情况,可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危害性较大,为了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十分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精神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效果显著。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重要的是早期活动,术后需加强患者肢体主动、被动活动。待患者出院后,应继续肢体主动、被动锻炼,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久坐、久蹲、久站等,并持续穿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李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