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内容摘要】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作为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学校立足多年实践创新培养经验和学科发展,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实施和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本文介绍了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建立了一种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为主线,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这套创新型实践培养体系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加强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合,对培养研究生全面综合“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体系构建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招收制度,并随后鼓励全国各大高校扩大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并具备行业或职业实践创新能力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加快转变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推进,培养高理论,高创新,高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着重强调: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协调发展[1]。培养面向前沿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国内各大工科院校的义务,也是国家新形势下的历史责任。1985年,华北理工大学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河北省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也是河北省同时具备招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十大高校之一。研究生学院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先进、学术气氛浓厚,已形成了完备的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拥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并建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个唐山市重点实验室,为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重视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行学校、招生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目前已立项教学改革课题百余项,涵盖创新素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培养管理、质量监控、导师队伍建设、生源质量等多个方面。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首位,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多次在全国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研究生学院成立以来,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不断研究探索,努力构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代表着当代教育的最高水平,其教育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砥柱力量[2]。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和知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并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写入“十三五”计划中,可见国家已经把实践创新认定是国策,也是当今阶段重点发展提升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输送者,是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提高的关键[3]。国家重点加大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推出有利于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政策,并在全国推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制度,为全国高校提供充足的培养经费和机会,着重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构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一项体现国家和高校重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决心,也是国家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可见,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重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对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今国家教育迫切的工作。

三、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一套由多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明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的体系[4]。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华北理工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重视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例的衔接,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断进行探索与优化。同时,给合学校多来年已形成的人才培养的一些优势和办学经验,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逐步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工程实例,并构建了与之相对应的成套教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学校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新型课题组的组建,课题的选择,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新型课题组的组建。传统课题组的组成是由各教学单位组织指派构成,该形式的特点是:强迫性、主观性、自由度小。这种形式的课题组课题相似,研究领域狭窄,极大阻碍导师和研究生思维的扩展。教育部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目的就是让研究人员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研究方向、某一学科。摒弃传统课题组的制定安排,学校多次举办学术交流和学术沙龙活动,让研究人员倾听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研究的成熟或热门的理论,针对自己研究内容,寻找研究方向方法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根据自己学科研究方向的需要,自由结合,不限制某一单位,实现了全校的学术融合。例如,学校电气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人工脑”课题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新型课题组的创建,不仅开阔了研究生的研究领域的视野,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的选择。课题一般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分别重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若选择理论性的课题,很有可能在三年学习生活中,忙于读论文,写论文,理论水平很高,但毕业面对实际工程工作无从下手,理论和生产活动严重脱节。若选择实践性课题,那可能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严重缺乏理论知识,与国家实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学校鼓励博士生和研究生导师,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结合,为学生选取理论和实践能够相结合的课题,这样既提高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样的教学培养体系何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三)新型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我国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大都采取双导师培养,即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其目的正是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能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复合型”人才。但是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度多呈现于表面,实施效果不佳。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中,研究生学院就怎么处理好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关系的问题展开激烈全面的讨论,产生了统一的意见,并写进了“十三五”规划中。意见中指出:加强校内导师理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切身实地跟随校外导师认识和接触实际工程,熟悉社会工程的环境和运行情况;着重筛选校外导师的人选,严防“虚挂名”现象的发生,并和企业导师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四)学科实践实验平台的提升。搭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理论研究时实验算法仿真必然使用的平台;硬件平台是校内学生将新算法、创新点用到实际控制或验证算法有效的平台。学校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的建设,但由于实验设备的老旧、器件的老化、试验平台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实现不了新算法,创新点的验证实验,学校借整体搬迁,成立“新校区搬迁提升专项经费”近上亿元,为各教学单位购置新试验平台。新实验平台的购置,为学生提供新的试验平台,在一方面端正了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态度,另一方面极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

(五)实践基地的建立。国家提倡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制,但是一些学校和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的实践环境与资源严重不足,无法让学生真正进入工程实践环境中去,只是局限于校内硬件平台,从根本上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环境的需求。为此,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京津冀三地知名具备适合学校研究生实践环境的企业,并与之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学科专业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成立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师制度,切实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近两年学校先后和天津中粮包装有限公司、传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能使学校培育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企业不断充实队伍,提高人才专业技术水平提供保障。以上是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中详细阐述每一个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措施的具体内容,把每部分整合成模块,并采用综合考评的形式,督促和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细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工作。学校为实现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实践性人才为办学定位,并侧重于创新实践能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与实现,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定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高校师资机构单一、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的教育现状,对创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少国,杨武,张建勋等.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58~159

[2]王少华,张桂青,谢秀颖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274~278

[3]李祖超,张丽.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工程管理论文4,11:60~67

[4]王许云,岳学海,郭庆杰.增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18~20

作者:任红格 史涛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74715.html

    相关专题:地球物理学报 经济增长因素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影视剧论文
    下一篇:离子检测的矿泉水识别电路设计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