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铅酸蓄电池发展至今,因其价格低廉、制作材料简单、工艺成熟、性能稳定而使其应用价值与日俱增,其应用领域小到家用电动自行车,大到汽车、船舰等[1-3]。但一直以来,铅酸蓄电池存在充电时间过长、效率低、寿命短等问题。如今,市场上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模式一般还采用恒流模式、恒压模式或分阶段充电模式,其充电时间过长。为了解决铅酸蓄电池充电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单片机为辅助手段,结合改进的三段式充电模式,设计制作出了新型脉冲快速充电电路。
1快速充电理论及最优方案
1.1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铅酸蓄电池主要核心部分有正负极板、电解液、隔板。正极板的活性物质由二氧化铅(PbO2)构成;而负极板的活性物质则由灰色海绵形状的铅(Pb)构成;27%~37%浓度的硫酸(H2SO4)溶液作为其电解液[4]。充放电反应式如式(1)。当铅酸蓄电池放电时,正极板的二氧化铅(PbO2)与硫酸(H2SO4)反应下生成硫酸铅(PbSO4)和水(H2O),负极板则有铅(Pb)与硫酸根离子(SO-4)反应生成硫酸铅(PbSO4)。此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负载供电。电解液浓度降低;当铅酸蓄电池充电时,硫酸铅(PbSO4)在正极板和负极板分别被氧化和还原,转化为二氧化铅(PbO2)和铅(Pb),该反应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硫酸(H2SO4)的浓度升高。但同时,在充电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铅酸蓄电池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包括内阻极化、浓度差极化、电化学极化等[5]。极化又带来水电解的副反应,称为析气现象。反应式如式(2)、式(3)[6]。
1.2蓄电池的最佳充电接受方案
基于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最低析气率,马斯提出了蓄电池接受的最佳充电电流曲线图[7]。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可接受的最佳充电电流曲线如图1所示,对于蓄电池充电的任意时间,蓄电池可接受最佳电流为一个衰减指数变化的曲线,可以用式(4)来表示。
2硬件电路的设计
2.1铅酸蓄电池快充硬件电路构架
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电路框图如图4所示。其中,箭头代表信号流动的方向,该系统主要由第一级的AC/DC的APFC升压模块、第二级的DC/DC反激降压模块、第三级控制模块(包括铅酸蓄电池充电模块、放电模块、以Stm8s103c6为核心的采集电路模块)构成。
2.2BoostAPFC模块
近年来,提高开关电源的功率因素、减轻电路对电网的污染已经成为电源发展的方向。为了使输入电流谐波满足要求,需要加入功率因素校正(APFC)电路[14]。该电路通过对第二级反激拓扑结构输入电流的采样,反馈到带有调节APFC功能的芯片FAN7930C中,最终通过该芯片调节MOSFET的占空比。其主要作用是:(1)把交流输入全电压(90V~265V)转化为直流输出电压(390V);(2)提高了输入电路的功率因素。这部分技术目前市场上虽然比较成熟,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和减小充电器的体积,市场上一般都没有设计该电路。控制芯片FAN7930C不同于飞兆公司的其他功率因素芯片,因其引脚增加了RDY检测脚,RDY引脚是通过检测第一级电路输出正常时,引导第二级工作。FAN7930C周围电路设计如图5所示。依据FAN7930C芯片资料,当第一级输出达到设定输出的89%,即输出电压UO1=89%×390=347.1V时,RDY脚输出为高电平,NPN晶体管Q1饱和导通,此时电解电容C3充电,当C3端电压达到第二级芯片开启电压时,第二级电路正常工作;反之,RDY脚输出为低电平,NPN晶体管Q1截止关断,第二级因电解电容能量不足而停止工作。故RDY脚控制着第二级电路的开通与关断,避免第二级因欠压而使变压器磁芯饱和,造成第二级电路损坏。
2.3反激输出电路
本文电路设计的输出功率相对不高(PO=UO×IO=14.4×1.75=25.2W),所以第二级电路采用较为简单的反激拓扑电路,工作模式采取连续模式(CCM)。该反激主电路控制芯片由UC3844B构成,频率为fsw=1.72/(R×C),设计为150kHz;输入电压由上一级电解电容C3提供;输出因电流较大(1.75A),故输出多并几个快恢复二极管,用于分流和减少反向恢复时间。因芯片AP4313内部有精准的1.21V参考电压、外围所用元器件较少、耐温值范围宽(-40℃~105℃),故选其作为恒流恒压控制芯片。AP4313内部电路简图如图6所示,其内部其实就是带有基准电压的两个运算放大器。采样电压(采样电流转化为采样电压)与基准电压的比较决定着电路输出是恒压还是恒流。AP4313周围电路元器件布局如图7所示。
2.4控制电路
充放电控制电路是控制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15]。控制模块电路如图8所示,控制开关由两个P沟道MOS-FET(Q2、Q3)构成,而驱动Q2、Q3开通与关断的则是STM8S103C6芯片的引脚PA1、PA2。STM8S系列芯片具有抗干扰性强、可靠性强、运行速度快的特点,并内置了高速中分辨率的10位ADC转换器。故其能及时有效地采集充电数据并通过A/D转换处理,从而确定充电模式。正是两个P沟道MOSFET的开通和关断,使得充电过程包含了对蓄电池正向通电、停止充电和反向深度放电三个阶段。当Q2管导通,Q3管关闭时,整个电路对铅酸蓄电池正向充电;当Q2管关闭,而Q3管开通时,整个电路对铅酸蓄电池反向放电;当Q2管关闭,Q3管也关闭时,铅酸蓄电池停止充放电。放电电路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因此,两个开关管通过开通与关断,增加了铅酸蓄电池的停充和反向放电时间,减弱了铅酸蓄电池内部的极化反应,缓解了铅酸蓄电池内部的析气现象,加快了蓄电池的充电接受率,实现了对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的目的。
3软件电路
由快速充电模式分析可知,要得到较好的去极化现象,应采用充—停—放—停—充的循环模式。铅酸蓄电池充电流程图如图9所示。在监测铅酸蓄电池的端电压与采样电阻的电流过程中,须在铅酸蓄电池充电前,首先关断两开关管,电压传感器监测其端电压的大小,以此来确定充电开始模式。充电模式进入浮充模式充电,其主要是用来补充铅酸蓄电池自放电,不断以小电流补充,使其始终处在慢电流充电状态,也标志着充电过程的结束[16]。整个充电、放电电路,须时刻检测蓄电池两端的温度,随时调整充电模式,从而有效地保护蓄电池的寿命。
4实验结果
在本次试验中使用的充电器是传统的三段式充电器(规格为:12V/1A)。充电数据如表1所示,而本次快充数据如表2所示。从两种不同的充电数据对比可知,本文设计制作的快充充电器,无论时间、PF或效率都优于市场上部分传统的充电器,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5结论
本文在传统的充电模式下,设计制作了四阶段的快速充电模式电路。即涓流、恒流、恒压、浮充与负脉冲结合的模式电路,通过对12V•7Ah铅酸蓄电池的实验分析、对比可知,此方法在不损害铅酸蓄电池的基础上,缓解了铅酸蓄电池内部的极化现象,缩短了充电时间,实现了对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的目的。
作者:孙安全 潘永雄 苏成悦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相关专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投稿 健康之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