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本分析
1.三农问题报道已成为媒介的重要议题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到相同时间内《人民日报》所有报道共34,552篇,三农议题的报道505篇,三农报道占1.46%,这样的比例在《人民日报》包罗万象的中央级大报上已属不易。统计发现(图1),《人民日报》三农议题报道,主要集中在要闻版、新农村周刊、新农村版和理论版,要闻版与理论版合计占总数的43.2%,要闻版172篇文章中有35篇出现在头版中,说明三农问题报道已成为媒介的重要议题。2.媒体报道三农议题时引导性明显,趋向于引领三农发展方向笔者总结了505篇三农报道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如图2),通过分析发现媒介报道三农议题时引导性明显,如“发展”出现2394次高居榜首,而与发展相对应的“问题”一词则出现722次,仅是前者的30%;又如,补贴与增收合计出现585次,与二者相对应的灾害出现了53次,是二者的10%左右。另外,《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在报道时与中央的政策保持了高度一致,如中央一再强调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一词出现高达555次;农业科技创新是2012年“一号文件”的关键词,报道中“农业科技”出现了435次。究其原因:一是由我国目前三农发展现状决定的,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成绩是主要的,《人民日报》的报道基本真实的反映了三农发展的现状。二是《人民日报》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中央通过《人民日报》指导各级干部开展三农工作。三是“三农”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人民日报》必须以“关怀”的语气,而非“苛责”的态度来呈现。3.媒介试图客观、真实地呈现三农议题505篇样本按体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图片、专题以及其他等六类。评论包含了新农村周刊中“话说新农村”专栏以及理论版中的理论性文章。分析图3发现,《人民日报》在报道时多采用消息(216篇)和通讯(150篇)两种体裁,二者合计占总数的72.5%。消息简洁明快,通讯形象生动,二者结合运用,相得益彰,生动具体、客观真实地呈现出三农议题的全貌。4.三农议题地域分布广泛,不平衡性显著,媒介框架明显将505篇报道按照省区归类,发现三农议题分布区域广泛,不平衡现象明显,对传统的农业大省关注较多,媒介框架明显。分析图4发现,报道超过10篇的省份中,除北京外,其余均为农业大省,而天津、上海、重庆三个直辖市的报道共计9篇。西部地区与中东部相比,报道数量也相形见绌,大部分西部省份报道不足5篇,新疆仅有1篇。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传统农业大省和中东省份农业相对发达,新农村建设步伐较快,农民素质较高,农业科技水平应用程度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育较为成熟,更容易作为典型经验报道,对其他地区示范作用更强,然而报道不平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由东中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
二、研究结论与思考
通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报道三农议题时存有明显的媒介框架,媒介的报道相对公正客观却又存有明显的舆论引导和议题设置,媒体框架与政府框架保持了高度一致,这与《人民日报》的性质和地位密不可分。同时,媒介框架又与现实框架存在不一致之处,现实的情况事三农问题纷繁复杂,三农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媒介有选择性的呈现某些议题,淡化某些议题,有利的是可以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从大方向上把握三农发展趋势,勾勒美好蓝图;然而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容易隐藏问题,回避矛盾,造成“一派祥和”的氛围,不利于三农的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综上所述,社会转型期,媒介作为社会公器,一方面要做好舆论引导,有选择性的进行“框架设置”,更为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规避“框架”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媒介框架”、“政府框架”和“现实框架”的有机的、合理的统一,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最终实现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统计经济论文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作者:付帅 尉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