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审美期待中影视音乐论文

1.音乐审美期待与偏离的含义

期待,最早用于宗教仪式的“期待日”和“期待周”。在《艺术美学辞海》里的解释是对审美创造美活动的希翼、期望。它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机制,具有本能和自发的生理基础,也是一种对将来事件或状态的预测和展望。审美期待原是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所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审美主体在艺术鉴赏之前或之中,对艺术作品类型题材、风格特点、形象体系、主题内涵等的一种期待心态,是审美主体依照欣赏美、追求美的原则对客体的形式及审美效果的预期和展望,来满足主体的审美心理、获得审美愉悦感的过程。审美期待包括审美活动的期待、特定对象的期待及自己审美创造预期效果的期待。对审美活动的期待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在审美动机中的自觉性。表现了人类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关系美好以及达到人格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特定审美对象的期待是一种为心灵渴望所强烈驱动的有目的、定向性的意识期待,这种定向性表现为审美对象有明确的选择性,不同艺术形式中审美对象指向不同的期待意识,但在艺术对象的审美注意力上表现为排除外界的环境干扰,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探索美的心理时空和心理力场,期待在审美体验中达到求实、求知、求美的目的。对自己审美创造预期效果是沿着自己预期的特定目标改造对象,加工、提炼,发挥审美认知、联觉、想象的作用,通过主体的再创造活动展现客观世界的状态、性质、发展方向和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审美理想,并力求达到预期的社会效应。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主体切入心灵的方式,区别于一般的刺激物。在生理上,一般刺激物只能引起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而音乐中塑造的审美情景给予人们的心灵震撼却是全身心的。苏联科学家索科罗夫曾经从大脑科学的角度说明审美过程的刺激意义,科学证明人类的大脑里有一套特殊的对新奇事物侦查装置。他认为,大脑的神经细胞储存了大量有关外来刺激的时间、强度、频率、顺序的信息,在音乐中表现为音长、音高、音量、音色四元素。当新刺激到达时,大脑皮层里的“神经模式”便将这些刺激物与先前储备的模式进行比较,如果有相似之处,大脑皮层就向全身错综复杂的神经系统发出信号,指示激活体系不要采取行动。如果这些刺激形式新颖,不同于现存的神经模式,刺激变位反映的现象便随之出现。新奇感的直接效应是期待的产生,也造成一种有明确强度、有确指向的的心理力场。这也就出现资历深和资历浅的音乐爱好者对同一段音乐的刺激程度不同的现象,一段音乐倘若熟悉,就会觉得好听,而一段陌生的音乐,就会觉得晦涩、听不懂。对于资历较深的音乐爱好者会出现音乐动机都出现在音乐期待的意料之中的现象,觉得乏味甚至俗套的情形。因而作曲家在创作时一方面有意识的引导听众的期待,让听众在预期旋律轮廓中进行,满足旋律的可记忆性,朗朗上口。另一方面,又要有意破坏这种期待,通过意外进行造成的延缓,使得音乐出现偏离,从而转化为悬念。

在心理学中,德国E·布洛赫认为期待的心理状态是有期望意识和幻想功能,总是期待生活有新的可能性出现,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并通过艺术的幻想展现现实中尚未存在的东西,使完满的视界超前显现。期待不是稳定不变的,被释为一种情感的反应趋向,是一种感应模式。在外界不断的信息对人刺激的反映下,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能够推动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所产生对事件的推测性预知是一种可变的心理状态。美国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也引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审美期待和偏离是审美者对音乐音响的一种适应性心理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由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与音乐本身结构性原则(良好继续法则、完成与结束、形态弱化原则等)的适应性相关,一方面与审美者反应趋向的适应性相关。迈尔主张将反应趋向的改变看作是一种“偏离”,并对具体音乐结构中由旋律进行、和声趋向、节奏强弱的搭配、调式调性的改变所引起的偏离进行了阐述[1]。

在美学上,审美期待是非常常见的认识活动中的情感现象,是根据过去和现在信息的处理经验上对未来信息的一种预期或期望。最早出现在尧斯提出的文学美学上,他认为人在以往审美经验、知识、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综合形成一种定向性的期待和潜在的“期待视野”,是文学阅读、接受的前提,并对审美的领域和理解起限制的作用。审美心理具体表现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期待视界”表现为一种惯性心理倾向,一种内化为心理机制的文化习惯,一种传统文化经个体理性选择后在心理上的沉淀,力求达到自身的期待视界与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共同文化的习惯期待相一致的视界。另一种表现为不断地与惯性心理力量冲突中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调整自身视界构成,既接受一致的期待视野,同时以开放地姿态接受作品中与原有视界不一的,甚至相反的文化,从而达到视界融合。正是这两种期待視界的碰撞与交融,产生了文化多样的审美形式。

随着音乐的不断动态发展,在音乐审美和音乐再创造过程中音乐的审美期待不断的调整着人们对音乐形态的期望或预期,支配着参与者的音乐体验。审美对象和审美对象的知觉是由音乐内部具有指向性的力所影响。在情感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迈尔选择了用“期待”来称呼音乐中的情感趋向。迈尔认为“期待是与特殊的音乐风格联系中发展起来的习惯反应,是人类知觉、认识和反应模式”[1],这种反应模式是由一系列有规律的同时产生的心理的或自觉的反应所构成,按照一定的趋向进行。这种趋向包括有意识趋向和无意识趋向。迈尔提出了有意识的期待和无意识期待,并区分了主动期待和潜在期待。音乐中的期待形式有很多,音乐的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期待形式没有实现,有时引起特殊的情感状态。迈尔把不明确的期待形式成为“悬念”,当音乐的进行没有明确指向时,听众的心理就会产生悬念。例如,不明确的调性、调式,游离的和声,不明确的节拍,没有明确轮廓线的旋律进行等等。除非在特定的表现意图时,这类没有明确指向的进行都要通过如正格终止式这样的形式得以解决。在期待过程中出现的声音任何改变(如装饰音、和弦外音)都被认为是对指定旋律的一种“偏离”。

2.影视音乐语汇中审美期待与偏离的分析

在影视音乐中,音乐与视觉画面共同构建了银幕空间,推动叙事,渲染情绪,塑造艺术形象,音乐本体结构以一种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视听融合的方式构成电影音乐艺术的美感,将其融于电影的银幕造型之中。影视音乐作为综合艺术形式,审美主体不仅作为观众要对影视作品的视觉感受产生美感追求,同时在作为听众要对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产生自觉的听觉美感。影视音乐的审美对象是音乐与画面结合塑造的视听形象。音乐是内在的情感互动,当它和画面结合作为形成叙事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它的美学价值便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它能更彻底的激发观众的内在情感,产生共鸣。微观上,表现为影视音乐中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创作的独特性常常引起听众对常规音乐风格所引起期待的偏离。宏观上,在欣赏影视音乐时,由于视觉元素的加入,音乐的本体形态受欣赏者主观思想的影响,视听觉的直观感受能够激发审美期待与偏离,具体表现在音乐与影片主题的契合、音画结合方式上。

从音乐本体的审美期待问题上,迈尔的期待理论虽然影响很大并受到很大推崇,但他的理论事实上并没有激发太多有关音乐期待模式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系列新颖的期待模型,其中提出的旋律期待模式、调式期待模式等成为音乐范畴中最早的模型,它适用于所有的音乐类型,包括西方音乐、非西方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影视音乐。音乐旋律除了是情感的表达外,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暗示关系是指有能力的欣赏者对音乐前后事件关系的理解,需要对音乐类型、音乐语汇有一定理解。暗示关系是对旋律期待的一种有序的表述模式,但越是有序的模式,它的暗示性就越不容易感知,只有当旋律在进行中受到阻碍时,暗示关系才变得清晰起来。

影视音乐语汇系统中主要的表达要素是旋律,旋律配合画面或情节的方式存在,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视听空间,在旋律发展的进行中,形成了一种支撑画面的造型运动。旋律音高的高低跳跃往往会塑造不同的造型形象,带给观众对影片丰富的审美感受。因此影视音乐审美期待的暗示关系不仅仅是旋律自身的意义,也是通过影片主题的渲染而相互作用,给影视音乐的旋律提供一个导向性的暗示。影视音乐的风格受电影主题的影响,通过旋律表情达意,展现乐思,传递艺术灵魂,有鉴赏能力的影视观众,需要通过对影片主题的把握来理解影视音乐的内涵。在观众理解音乐暗示时,旋律意义的抽象性也使观众对影视音乐产生审美偏离,常常出现在旋律的华彩部分,尤其是装饰音的创作上。布兰切特中认为;“装饰音非常适合于强有力地感动心灵,丧失音乐的装饰音,将是丧失它最美的部分。”[1]旋律的华彩部分作为一种常规旋律的偏离,它往往推迟甚至阻止人们所期望的常规情况下听众心理的张力,随后又被解决。影视音乐具有烘托人物性格、暗示剧情发展、渲染环境的叙事功能。

装饰音作为主旋律的辅助音,在音乐功能上制造离调的旋律倾向,在视听上制造一种不稳定的审美感受,与影片的画面结合也暗示着人物情感的不安或情节的冲突。影视音乐另一个的特征就是,如果一段音乐多次出现在作品中,旋律不会像纯音乐那样过于固定或者繁琐,常常给人留下流畅自然的印象,在整体上注重音符的连接感。而装饰音在影视音乐的运用恰恰在维持这种连接感,积极地维持影视空间的立体属性,使得影片中不同的音乐风格得以统一。如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运用,装饰音作为丰富主题音乐的语汇,贯穿于影片的始终。加入装饰音的主题旋律在听觉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变化的旋律与主导动机相似,但装饰音的运用推动了主导动机的拓展,不断变化的旋律带给观众一种与主题音乐在听觉期待上的偏离,激发观众的视听欲望。装饰音在主题音乐的运用上往往能够制造出影视叙事的悬念,它大多是以短小的和旋外音出现,出现后并不解决主音,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一种不稳定和未完成感,以此来制造出心理的审美期待,而期待的解决并不是以音乐结束而是以剧情的解释来完成的,以此强化剧情的发展。如希区柯克的作品中配有装饰音的主题旋律,这种音乐引起人们心理的焦虑,有时它是虚惊一场,有时却发展为影片的高潮,在审美期待上给观众一种不确定的期待。旋律线可以产生多样的审美感受,断续性的旋律线,会给人跳跃欢快的审美期待,而连续的旋律线往往展现情感的持续表达,有一种绵延性和连贯性,旋律在影视音乐主题的遮盖下,通过自己的形态为影视作品的情感诉说提供了情感渠道。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组织骨架,在音乐体系中展现为时间序列,音乐序列是以时间作为研究基础上,在其形成问题上涉及到音乐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时间延续,即音乐序列中节奏和节拍。针对音乐序列中相同或相似音乐事件的编码特征,音乐序列研究者提出了期待在音乐序列中的预见性,认为期待通过心理预见使音乐节奏得以延长或缩短时间序列,也就是说期待可以对这些节奏现象进行动态的调节和预见,即通过序列的长度对音乐序列平均长度、连续性、临近性等方面对节拍位置进行预见[2]。

纯音乐作品中人们能够容易的体验到音乐序列的运动节奏,影视音乐的节奏与纯音乐的节奏不同,节奏期待表现在与其他影视声音元素结合的复合声音节奏。影视音乐元素还包括人声和自然声等音响,如密集的枪声带来了快节奏自然音响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旋律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形成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节奏表达的情绪与音响结合使影片的声音统一,主体的听觉期待得到解决。影视音乐的节奏期待还受到影视蒙太奇节奏的影响,如武打片、战争片、枪战场面等警匪片运用了密集的节奏型,音乐节奏的紧凑给影片渲染了紧张、激烈的心理预期,而爱情片的音乐节奏往往舒缓,与镜头的缓慢阐述营造了抒情表意的情感预期。音乐通过节奏促成视听觉在节奏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与影视节奏表达的平衡和协调。

在音乐作品中,区别于旋律横向的诉说,和声的重心在纵向的表述,塑造多维的听觉空间。和声是西方音乐特有的结构组织,音乐理论指出,和声具有制约音乐结构的功能,它组织音高的纵向进行,确立和瓦解调性、调式,发展或终止某一结构等。在连续的和弦中,和声所建立的和弦功能是建立在调式结构稳定层级的基础上,这就明确了即将出现调式中特定和弦的音乐期待程度。和声从调式中心移开即不协和和声会让观众体验到紧张感,移回使不协和和声得到解决又体验到放松感。移出调式中心的不和协和声作为既定调式规定和声的一种偏离,它对产生情感反映和审美愉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和声具有色彩属性,它的进行如同绘画中的色块。协和音属于暖色调,不协和音属于冷色调。一段旋律的完美是冷暖色调即协和与不协和音交叉构成的。意大利音乐理论家扎尔林诺认为:“完全由协和音组成,虽然它们产生美丽的声音和好的效果,但是不知什么缘故,它们仍然不完美,……它们缺乏由不协和音提供的那种崇高的优雅。”[1]在影视作品中,和声的不协和丰富了音乐的语汇,更能为音乐储存能量,刺激听觉感受从而折射出影视作品的哲学情怀。美国影片《阿凡达》中,充分借助和声进行色彩铺垫,主要表现在不协和的色调对比。多处运用不协和的离调和弦与画面展现的紧张氛围对应,随后和声转为协和,情节中的危机感得以释放。不协和和声的运用在音乐的情感期待上,赋予了影片一种对未解决的不安的期待。协和和声与不协和和声的交替运用能够描绘人物内心的波动,和声的情感总是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旋律的情感表达。

伊丽莎白的期待理论中将音乐期待的构成描述为知觉格式塔以及经验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这两个因素各产生的期待分为真实期待和图示期待。真实期待是对音乐序列的每个时间将出现的音乐动机进行预测,是对先前旋律的反应。图示期待是根据音乐本体信息在内隐基础上的自动预测,是一种具有内隐性的抽象期待。而调式是若干乐音稳定集结在某一体系中的稳定关系,因此调式稳定性期待又被学界视为一种图示期待。这种期待是主体在长期接触西方调性音乐环境中形成稳定调式感产生的期待,通过大量被动分析音乐材料的特性,而形成的自动预期。这种期待的产生来自于调式内部各音对主音的倾向性以及和声进行的等级性特点。调式稳定性期待是一种无意识期待,它是在音乐动态呈现过程中,听者对前面呈现的音乐事件加工而导致对即将发生的音乐在大脑中形成的预加工,在不断根据自己的习惯或经验在无意识中自动地进行有选择性地调整,最后在与真实事件的比较中获得满足或更大地期待。西方音乐调性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稳定调性期待,表现在调式的色彩性,例如,大调式音乐色彩明朗,宏伟豪放;小调式音乐色彩柔和,委婉暗淡;民族调式大多充分体现世界各民族的音乐特色。通过调式的色彩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期待被听众限定在音乐语汇系统所建立的音乐形态和气质中。当稳定地调式模式被打破,指定地调性进行受到阻碍和抑制时,音乐调式就出现了偏离。

调式在影视音乐中的运用往往决定着音符倾诉的感情基调,决定着影视音乐的气质。调式稳定性期待的模式出现在影视音乐的调式中。欣赏者对影视音乐片段呈现的音乐风格在大脑中形成无意识的经验,根据自己对影片的风格确定在之后的音乐中产生类似的情感期待。不同的调式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期待,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枉凝眉》采用了典型的江南小调,优美哀怨。小调具有潜在的半音阶性质,非自然音的使用被视为对自然音调式的偏离,它们所造成的音高变化往往推迟、阻碍或者抑制那些被期待的既定调式的自然到来,常常给听众意识中造成不稳定感,乃至细腻、暗淡的情感期待,映射出影片典雅秀气的品格。

3.音画结合方式中审美期待与偏离问题分析

音乐在与视觉画面同期展现时,音乐本体中美妙的音符在一定时间内常常会形成视觉暂留,将其发展轨迹强化给观众,依赖于思维方式把各个画面构成整体的形象,在情景的再创造中形成丰富的心理过程。所以,观众对电影音乐的接受是直接刺激观众的生理反应。影视音乐的审美期待与偏离问题也体现在它与电影画面的结合方式上。

一是音画同步,即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是同一情绪、情调,在同一种运动节奏中。有效地把握现实事实的整体特征,在观看影视画面的同时,产生与影片主题相一致的情感期待,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审美愉悦,音乐偏离难以发生。《西游记》的配乐《猪八戒背媳妇》旋律中出现了大量调音、装饰音以及休止符的运用,配乐与此时画面呈现出猪八戒背孙悟空上上下下一颠一颠的动作完美的契合。如果忽略画面,从音乐旋律中能够产生幽默、滑稽的听觉感受,这也与影视画面想要表达的人物造型产生一致的审美期待。

二是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之间是一种对比的关系,音画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丰富了画面的叙事,以此使画面的结合产生更加丰富的表现层面,揭示更加深刻的内涵,形成新的寓意。音画对位是审美偏离常出现的一种音乐结合方式。音乐的方式画面中现实时空和人物的心理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抑制、阻碍了画面常规叙事所带来的情感反应。这种音画结合方式打破了听众的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产生与审美期待相偏离甚至相反的情感体验。

三是音画平行,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和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呈平行的发展关系。音乐不注重渲染影片的细节,而是用独立的姿态以音乐本身的力量来解释或发掘影片的内涵,起着衔接画面、转换时空的作用。这样的音画关系常常表现出哲理性、悬疑性的主题,旋律的不确定造成了主题的偏离。迈尔指出:“疑虑和不确定持续愈长,悬念的情绪就愈强烈。当然,假如悬念被保持或加强,那么,引起疑虑和不确定的刺激情景就必然愈加强。”[1]音画平行的时间也决定了音乐审美偏离的程度,如果音乐一直保持与影片主题游离的状态,观众对影片的情绪感受就越模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影视音乐中引发的审美期待不仅产生在纯音乐本体的建构上,还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主观意识的支持。作曲家将自己情感发生、发展、变化通过音乐生动地表现出来,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与约束,追求音乐内涵与作品情感的统一、音画方式的完美结合,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影视音乐的审美偏离是与画面情感期待对立的情感状态,是作曲家在不断打破审美规范,寻求有意义的创新模式。而欣赏者在画面之外获得新颖的声音感受,进而使欣赏者重新创化艺术形象和作品内涵。另一方面,影视音乐创作者因个人阅历、审美趣味、心境、素养等个体的差异性及时代、民族的特性而产生与影视作品的主题偏离的现象,这种审美偏离现象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鉴定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张韵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审美期待中影视音乐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65315.html

    相关专题:北方民族大学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上一篇:尿毒症患者皮肤科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