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作为教育家,他用自己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式,成功培育出了九个优秀的子女。对其家庭教育思想背景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以及内涵。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重视家庭对孩子成长发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家庭教育甚至会对孩子的前途产生重要的影响。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重要的思想渊源和背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家学基础,另一个是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
一、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家学基础
家学是一种坚持,是整个家族的文化传承,是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从某种程度来说,家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学问,更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正是因为家学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更是站在前人知识与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问,所以家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家学这种精神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梁启超的家乡民风古朴,是一个有着浓厚的书生文化气息的地方。在这里,文化宗师和忠、孝、节、义、仁等伦理规范影响着这里的民间风习、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2](p11)在梁启超的家庭中,家中长辈以上的人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祖父是秀才,父亲是私塾的老师,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这种家庭环境对梁启超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以一股无形的力量塑造着他人的个性、性格、思想等等。1.梁启超早期的家庭教育。梁启超生活在一个有着浓郁的书香气息的家庭中,他的父辈很重视其早期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对他进行了很好的启蒙开智教育。他很小就在祖父和母亲的指导下识字读书了,长大后便开始精读各种经典。这些启蒙开智教育使他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早年的识字和学业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启示,如今的家长应该注重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在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2.父辈身上的诚实守信与人格魅力。梁启超的祖父、父亲以及母亲都是影响乡里的有名人物,他们身上都有着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和特殊的人格魅力。他的祖父是个秀才,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绅士,热心公益事业,深得村民爱戴;梁启超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识礼,以孝贤闻名乡里。[1](p15-16)长辈们在教导梁启超识字之余,更为看重德行的培养,要求他保持勤俭的家风,引导他做正派的人,要从小立志做一个不平凡的人。这种教育模式为他将来的人格、思想奠定了基础。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其家庭教育思想中品格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最终,梁启超确实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3.淑身济物与忧患意识。梁启超的祖父和父母还特别注意向年幼的梁启超灌输三纲五常思想。常常提及亡宋、亡明的国难痛史,对他进行一些户外教育,如参观庙宇。祖父的教导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悄然埋下了忠君爱国的种子。梁启超的父亲认为淑身和济物很重要,淑身简单说来就是加强自身的修养;“济物”指能“随所遇以为施”。[3](p20)梁启超一生勤勤恳恳,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随遇而安。祖父和父亲对梁启超的影响很大,从他们身上,梁启超学到了淑身济物的道理,培育了忧患意识。
二、文化根基
这里的文化基础既包括良好的国学功底,也有先进的西方思想,因而他的家教思想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又具有西方的现代意识,两种文化共同造就了梁启超的家庭思想。1.学术功底。梁启超号称饮冰室主人,一生作品上千篇。其对儒家哲学的分析,印证了个人改造为基础的社会改造的可行性。其对尽性主人的分析,对国民个性的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对自治力的分析,增强了国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梁启超一生多数时间致力于教育事业,强调国人要有自治力,要积极的参政议政,要团结,要有个性。他强调个人并不单纯的是个人,又是社会人,更是一国之国民。2.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梁启超在日本生活多年,深受当时日本潮流思想的影响,又去过澳、美、欧等洲,因此对西方思想与政治的流变过程有相当多的了解,他期望借助西学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因此,梁家的文化取向贯穿了中西并重思想,取长补短,既不是固守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激进的追求西方文化。[1](p21-23)将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文化基础简单的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意义的,将其简单的看作是西学文化,也是没有意义的。为实现自己伟大的爱国理想,梁启超在其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几番出入朝局,又几度无奈地退回书斋,在精神上饱受摧残,他本人也在晚年反思了自己的教训,并以此作为子女的人生参照。他用自己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式,成功培育出了九个优秀的子女。他的子女不仅是其思想的忠诚继承者,亦是发扬壮大者。透过梁启超子女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绩,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提倡的家庭教育思想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抹杀其子女自身的努力。通过对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家学基础、文化基础分析,通过对梁启超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家中长辈的熏陶分析,通过对梁启超学术功底和精通西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对其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更好的培养作为国家未来的年青一代,从而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方力平.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1.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M].中华书局,198机电期刊9,20.
[4]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
作者: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