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以提高《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本门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方式保守、考核方式单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理论与生产实践并举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理论知识;生产实践;教学对策;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对其制品实际需求的不断增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进而加速了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发展[1,2]。为了使模具技术及其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不断涌现,其中也包括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此课程是塑料成型控制工程和模具设计制造等专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聚合物熔体的流变学、流体力学、传热学、高分子材料物理学、模具结构等理论,是集机械、材料、化工等相关专业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可见,此课程难度较高,内容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便可适应工厂的生产与实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如何提高《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效果成为高校教育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1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之所以很难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教学方式保守

大多数高校教学方式仍以“你教我听”为主,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死记硬背,同样题目更改一下数据,学生便不知如何着手,所教内容让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枯燥乏味,甚至厌烦,更不用说实际应用了。这种应试保守的教学方式普遍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迁移能力。在学习《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时,学生原本拥有创新性思维,但“你教我听”的教学方式扼杀了他们萌生的新思路,在实践中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学生没有主动性,自然也会影响其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管列举了大量实例,讲述本门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学生还是觉得所学知识没有生产实践依托,内容空洞,甚至塑料成型设备和模具是什么结构都不是很清楚,对塑料成型原理的理解也是很肤浅,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实用型高质量人才。

1.2考核方式单一

考试是检测和鉴定掌握知识水平的方法。但是,目前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致使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学习的目的,也只有实践才是提高能力和检验理论知识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现行高校考试制度存在考试目的上的偏差、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等多种弊端,只强化了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功能,流于形式,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性考核,对考试命题过程的科学性欠缺考虑,结果导致考试没有起到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出现了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需要从改变考试意义、考试观念、丰富考试形式、更新考试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试点。

1.3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几乎完全脱节

众所周知,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实用性、专业性的人才。传授知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而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但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通过实践,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消化、验证和理解书本中所学的知识,会有思想性、经验性和规律性的收获[3]。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在高校教师中绝大部分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甚至没见过塑料成型设备,更没有设计过一套完整的塑料成型模具,教学缺乏穿插生产实践环节,对所举实例讲述粗略,甚至模糊。在进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讲授时,仅凭借对教材中所列实例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纯理论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学生自然难以理解,进而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逐渐减退。最终出现刚进入校园的学生学习热情十足,而一段时间之后,就出现厌学、混学、逃课等现象。因此,对于开设《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应用型院校来说,教师没有相关企业经验或者经验甚少以及缺乏相关生产实践条件,会直接影响其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企业人才。

2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改革建议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理论知识较复杂的一门课程。如果脱离实践,仅仅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讲述内容势必会枯燥乏味、难于理解,让学生产生厌烦感。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采取理论与生产实践并举,尤其强化理论知识生产实践化,基于此目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建立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案,教学目的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适用于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以实用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为例,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要从实践入手,脱离实践的理论知识是枯燥的、无用的。在进行理论课讲授之前,先熟悉生产场地、设备,了解生产工艺等实践环节。大量增加生产实践课,建立与理论课一比一穿插讲授模式,即一个完整章节的理论课结合一节生产实践课。这样上完一个章节理论课之后,就立刻上生产实践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设备,消化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感官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杨振宁院士说“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4]。”可见,实践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动手能力强弱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如果仅仅学会了理论知识,而不懂得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2.2增加实践能力考核方式

一种考核方式仅能考查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如笔试能够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多样化考核方式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如把卷面考试和实践能力测试结合起来便是较为综合的课程考核方式。目前,多数理工类高校也相应地开设了实验课,而这种“实验课”仅是简单验证理论的过程,也不需要最终考核,更无法检验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全面检测学生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理解的程度,就需要把实践能力考核方式纳入到考试系统中,考查学生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但是,实践能力测试不仅测试学生对设备的简单操作,还要测试理论在塑料成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工艺等的实际应用,从而充分考核和发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考核的真实目的。

2.3将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训练模式应用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

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训练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技术指导下,自主完成对无碳小车的调研、材料选择、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进而完成无碳小车比赛的整个过程[5,6]。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过程中,如果完成理论与生产实践一比一教学之后,再进行类似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训练模式的最终一环教学,势必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极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该模式具体生产实践实施如下:将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训练模式里无碳小车的制作过程改为简单模具研发,将学生分成几组,让每组学生自主完成对简单模具的调研、材料选择、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然后由指导老师对每组制作的模具进行评价,择优奖励。这可使学生从产品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对工艺、设计及优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也是一个设计、制造、装配至调试等并重的综合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与能动性。进而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4提高教师整体生产实践水平

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高校教师生产实践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针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就如何提高教师整体实践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目前,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含金量”较低,他们中多数是毕业后就到高校任教,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缺少与企业沟通,对企业运转和用人需求了解较少,致使培养的人才不能和企业有效对接[7]。因此,引进在塑料成型方面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加大生产实践教学力度,将极大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2)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培训或者派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学习。目前,在塑料成型方面,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校教师少之又少,引进困难较大,所以对在岗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或送教师到企业实践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同时,要求企业和工作单位对参加培训或实践的教师进行考核并取得相应证书。(3)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在校教师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对接,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既可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可以丰富教师生产实践经验,实现学校与市场和企业接轨,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交流与合作,将企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再将教学中的科研成果回报给企业。在这期间,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学到了企业的实践知识,而企业得到了研发的成果,提高了效益,实现了企业效益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双赢局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的高校教育模式迫切地需要改革,当代的大学生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方式。新的教学改革中应着重增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教学的比例,采取理论与生产实践并举,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付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激励机制优化研究—以沈阳市若干高等职业院校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李文丽.区域性模具企业战略联盟的协同开发平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白逸仙,邢长燕.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建构—基于实践知识的视角[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1-136.

[4]程娟.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5):47-48.

[5]陈海卫,范圣耀.关于大学生工程训练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49-51.

[6]强华.关于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外科医学论文能力竞赛的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65-168.

[7]张侃.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含金量[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8):50-51.

作者:靳国宝 许雪艳 吕家云 杨汉生 单位:巢湖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问题与对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61630.html

    相关专题:课程教材研究所 皖南医学院校园网


    上一篇: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