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复发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在20~35岁,平均年龄(27.5±2.5)岁;观察组患者纳入标准:经临床确诊为轻型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病程在2年以上;发作间歇期在1~2个月之间;每次发作溃疡个数在3个以上。对照组本院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27.5±2.5)岁。所有对照组成员参与实验前3个月均未出现口腔溃疡,并未出现其他食物不耐受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上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工具
本研究采用美国Biomerica公司生产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主要针对以下13种食物产生的IgG抗体进行检测,有猪肉、牛奶、鸡蛋、玉米、大米、大豆、虾、蟹、西红柿、蘑菇、鳍鱼、牛肉、小麦。利用美国BIO-TEK公司ELx800酶标仪比色检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半定量。选用美国DadeBehing公司生产的血清IgG含量测定试剂,并在BNProSpec特定蛋白分析仪上进行检测。
1.2.2检测方法
依次抽取观察组80例患者3ml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半定量方法检测13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将检测结果告知患者,并有针对性对其采取饮食控制,同时临床上不给予任何药物。干预后3个月进行回访,观察分析患者溃疡发作情况,对饮食控制缓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1.3结果判断标准
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标准:横坐标为标准孔浓度,纵坐标为相对应吸光度,测定值分为4级:以≥200U/ml为高度不耐受,100~200U/ml为中度不耐受,50~100U/ml为轻度不耐受,≤50U/ml为阴性。饮食控制后疗效判断标准:患者口腔溃疡发作间歇期延伸到3个月以上或溃疡自愈期减缩到2d内为有效;患者口腔溃疡发作间歇期无变化或溃疡自愈期无变化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升高的有79例,占98.8%。对照组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升高的有42例,占52.5%。两组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耐受食物分析
观察组患者出现一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占13.80%(11/80),两种占25.00%(20/80)、三种占20.00%(16/80),四种及以上占37.50%(30/80)。没有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的有3例,占3.75%。13种食物中,最不耐受的食物是蟹,其次是鸡蛋、牛奶、西红柿、虾、大米、大豆、牛肉、蘑菇、小麦、玉米、鳍鱼、猪肉。
2.3两组针对蟹不耐受情况
观察组对蟹不耐受明显较对照组严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饮食控制效果
对所有患者实施饮食控制3个月后,复发性口腔溃疡缓解率为76.3%(61/80),无效19例,占23.7%。
3讨论
当前大多研究显示,食物不耐受在临床众多疾病中有着关键作用,忌食相应食物后症状会得到缓解或者消失[4]。作为一种过敏性疾病,食物不耐受表现为IgG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而口腔溃疡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通常口腔溃疡患者中有98%会出现食物不耐受,主要表现为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8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中,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升高的有79例,占98.8%。而健康体检组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升高的有42例,占52.5%。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这一结论。在13种待检食物中,观察组反复性口腔溃疡患者极易对鸡蛋和牛奶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升高[5]。此外,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升高的阳性率最高是在蟹上,笔者分析可能是与季节性、地域性差异有关,仍需深入探讨。反复性口腔溃疡患者还会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食物不耐受,本研究结果中有82.5%,且患者多为反复发作、多部位的口腔溃疡。针对患者采取个性化饮食控制后3个月后,复发性口腔溃疡缓解率为76.3%(61/80),显示饮食控制可能对缓解复发性口腔医学期刊在线溃疡有一定效果,能用于指导临床上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综上所述,饮食控制在缓解复发性口腔溃疡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指导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作者:王兴媛 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人民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