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探究文化生存现况与传承

一、吴歌文化的现状分析

吴歌的价值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节奏感强烈的流行音乐成为大众认可的主流音乐。人们对以吴歌为代表的民歌的关注程度逐渐淡漠,吴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所以吴歌文化的生存现状严峻,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吴歌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镇化与机械化使得农耕环境与农村劳作日益减少,吴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由于现代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吴地已经发展为当下中国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地方。吴地过去传统的劳动方式已基本消失,传统体力劳动现已大量被农业机械化所取代,吴歌赖以存在的农耕环境逐渐消失了,再加上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少农民都进城务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因而吴歌失去了产生的土壤,也失去了演唱的舞台。

(二)文化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吴歌文化在当下的传承和保护。随着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迎合现代人口味的流行元素遍布社会,人们接触到的多是变化及更新速度极快的现代音乐,而作为传统民间音乐的吴歌唱腔、唱词很难在年轻人中产生共鸣。再加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欧美、日韩音乐对我国的乐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吴歌文化日益式微。

(三)当下人们心理环境的变化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潜意识里把传统民歌视为一种落后的音乐文化,甚至对许多音乐学习者,当问及他们是否愿意对民歌进行学习时,他们大多不愿意,认为民歌是一种过时的音乐。这导致有些民歌民谣后继无人,无后辈再会演唱,热衷于西洋音乐学习的学生人数却远远多于学习民族音乐的学习者。

(四)吴歌艺人的断代问题也成为了当下吴歌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之一。吴歌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他们生存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吴歌的传承。本调研团队多次深入吴地乡间进行民歌采风和相关的调查采访活动。在一些采访活动中本小组发现,为我们演唱吴歌的艺人多数已年届古稀,他们不仅具有很好的乐感,还有着自己的演唱经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这种演唱经验已经固定下来,但是这些人在目前已经为数不多,依靠口传心授形式进行传承的吴歌文化,大有“人亡歌息、人去艺亡”的趋势。通过在当地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我们发现,目前还能唱一些吴歌小曲的中年人已经很少了,大部分中年人对这样一种文化已经不太了解,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不但不会演唱,而且对吴歌已经疏远。至于少年这一代,对吴歌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据了解,在推行全民普通话运动的今天,有些当地儿童甚至连吴方言都听不懂,更不用说演唱吴歌了。

(五)吴歌自身的问题也使其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吴歌是口口相传的民歌,很少以乐谱的形式保存下来,更没有歌集形式的出版、发行,这使得对吴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困难重重,许多很好的吴歌曲目就是因为没有乐谱记载的保存而失传。为此,我们调研团队曾深入江苏省无锡市梅里进行吴歌采风,与当地吴歌艺人交谈关于他们对歌谱、歌词整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也都说到了自己的困难。很多吴歌艺人文化水平不高,不认识乐谱,无法通过记录吴歌乐谱传承吴歌。因此,要解决吴歌自身的这个问题,就必须涉及音乐专业人员、吴歌传承人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承与保护,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吴歌作为一种宝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吴地人民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是吴地文化中一笔珍贵的财富。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吴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更为脆弱和不可再生,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人亡歌息”的不幸遭遇和川江号子成为“千古绝唱”的悲剧命运就是前车之鉴。因此,面对着当下日益严峻的形势,对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刻不容缓。

二、吴歌文化传承与保护途径探讨

吴歌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需建立起一整套实施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并使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在吴歌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整体性的保护原则。由于吴歌主要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所以还必须采取活态的保护模式来加以保护。笔者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认真思考,认为吴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一)引入数字化技术,对吴歌本体进行保护所谓吴歌的本体,指的就是吴歌的歌谱、歌词。目前关于吴歌的乐谱很少,大部分是只有歌词,吴歌艺人们演唱都是靠长期积累下来的“乐感”或口传心授,一旦现有的吴歌艺人逝去,没有歌谱记录的吴歌很容易“人亡歌息”,这很不利于吴歌的保存和传承。因此,很多学者就提出了这样一种途径来保护吴歌:首先是对吴歌艺人进行采访、录音,然后对歌曲录音进行记谱处理,最后打谱制作到印刷成集出版,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吴歌。笔者看来其实不然,考虑到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音带的失真等因素,都会使所记录的吴歌文化的信息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真,以致影响长期保存和利用。而数字化保存技术可以避免失真问题。它以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等采集记录为手段,用数字代码来替代传统纸质书籍、录像带,可以实现对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有效的保护。

(二)努力解决好吴歌后继无人的问题面对吴歌传承人断代的问题,一方面,在笔者看来,应该保护好老一辈吴歌传承人。政府要做好对吴歌民间艺人造册登记工作,并给予其社会地位的认可和相应的物质援助,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吴歌艺人给予必要的补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立一整套的表彰机制,对在吴歌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进行表彰,给予相应的社会荣誉,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内在积极性,从而使吴歌文化获得有效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就是要设法培养好新一代吴歌继承人。对此,当地可以借鉴国内大多数相关研究学者的意见,设立乡镇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的传承体系。苏南地区的常熟白峁山歌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让每位传承人带一名儿童,定期教学山歌,这样在传承人方面就不会出现断代的问题了。此外,还可以让吴歌进校园,走与地方教育结合之路。教育传承是近年来社会各界针对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探索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对原生态民歌自然传承的有力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政府建立试点,让吴歌进入吴地学生的中小学课堂,供学生欣赏学习。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吴歌走进高校教育,开设高校吴歌教学课程,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同学,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可以把它定为一门必修课,因为作为中小学“准音乐教师”的他们所掌握的传承保护吴歌的知识,将会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传播、扩散,使得一代甚至几代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吴歌传承和保护意识,这个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同时,高校还可以与地方展开积极合作,建立吴歌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江苏省苏州市在这方面做得就很突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努力解决原生态环境问题———在民俗生活环境中传承吴歌“民俗生活是民俗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民俗模式而构成的活动过程,它是人生的基本内容,比如婚丧、起居、休养生息等,民俗组成了人生的活动基础,民俗生活是生活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社会成员按既定方式对生活文化的参与。”[4](P145)“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文化主体代际性的传承行为得以不断书写和建构,从而包涵着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历史经验。”[5]吴歌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生活环境是它展演的时空场所,是其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吴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其在民俗生活中的真实状况,使其自身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适应其赖以生存的民俗生活环境,使吴歌在民俗生活中生生不息。项阳先生在《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一文中也曾提到:“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就是保护传统音乐本身。”[6]对于其中提到的“文化空间”,在笔者看来指的就是传统音乐文化赖以存在的民俗生活环境。吴歌文化的生存空间是农耕环境,但是要在高度现代化的吴地地区恢复传统的农耕环境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些吴歌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保留传统的农耕生态环境。一方面吴歌艺人可以在保护区内演唱和教授吴歌,同时还可以在这些地方开展吴歌比赛以及与吴歌文化有关的民俗艺术节;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类似于农家乐那种形式的旅游景点开放给游客,创造经济价值。这样一来可以使吴歌在民俗生活环境中传承,利于吴歌的传承与原有风貌的保存;二来可以利用文化旅游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反哺于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其积累资金,还能使吴歌传承人在文化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调动其传承保护吴歌文化的积极性,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要以合理的开发利用促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被开发利用的活态文化,只有对其不断开发利用,才能使其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强调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是保护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封存不动,任何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生活需要相适应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把它束之于高阁,而是应该结合社会的需求,不断赋予其时代新意,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提升其价值,在开发利用中进行传承与保护。对于吴歌文化,我们要从单纯的抢救保护观念中解放出来,要着眼于市场需求,创新文化内涵,积极走文化产业化道路,重点加工和打造出一批文化品牌,比如,打造几个经典的吴歌剧目,建设吴歌旅游文化村,推出几款有影响力的吴歌艺术节、文化节活动,在吴语地区开展“唱吴歌”比赛,把它打造成吴地地区独有的文化品牌等,在积极利用中推动吴歌的传承,扩大吴歌文化的影响,最终让这一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传承保护这一民间传统文化。然而,在合理开发利用吴歌文化的同时,切记要坚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不能搞过分商业化,正确处理好适度商业开发利用与保护文化本性的关系,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从而实现吴歌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走文化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民歌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创作实践都充分证明,创新是民歌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下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蒙古族长调和短调艺术的传承发展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案例———很多长、短调歌手在保持本民族独有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借鉴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既保留了本族民歌的“诺古拉”技巧,又提升了演唱能力。与此同时,当地民歌艺人还把摇滚乐等现代流行文化元素融入民歌中,开创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蒙古族现代流行唱法形式,受到时下年青人的喜爱,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蒙古民歌的成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在保护吴歌文化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在笔者看来,吴歌要创新,一方面要立足传统,根据吴歌的特质来创新,不能脱离本体,就像影视剧《成吉思汗》中的主题歌《传说》,其就是作曲家张千一在蒙古民歌短调《送亲歌》中加入现代流行元素改编成的。原始的《送亲歌》人们都不会太感兴趣,但是在传统基础上经过现代元素改编,融时代文化特征于传统音乐中后,就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因此在吴歌文化的创新上,这个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可以考虑用吴歌原有的曲调配上与时代特征相符的歌词,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又蕴含浓厚吴歌传统的曲目。另一方面,吴歌的创新还要有开放意识,要能从世界其它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养分来发展自己,使吴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原有的吴歌大多是单旋律,在这点上,我们可以把西方音乐中的合唱技法引入吴歌演唱中,创作出多声部的群众合唱曲目。这样既丰富了吴歌的演唱形式,也使得吴歌文化更利于在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保护,不失为传承与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策。

(六)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虽然在文中笔者把政府支持摆在所有途径的最后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吴歌传承保护过程中作用不大。事实上,在吴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地方政府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要想真正做好吴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吴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列入地方政府重要工作议程,纳入文化发展整体规划。总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在文化工作上,要设立吴歌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经常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吴地民间进行吴歌采风,加强吴歌曲目的搜集拯救工作,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妥善保存,政府文化部门还要大力组织地方吴歌学术研究机构开展吴歌文化传承与保护研讨会,为吴歌传承保护工作献计献策;在经济上,当地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吴歌的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捐赠资助吴歌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拓展吴歌保护经费的来源渠道,从而有力保障吴歌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逐一落实;在法律上,要加强对吴歌的立法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文件的指导精神来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法律法规,对吴歌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在宣传教育上,当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己的宣传单位,利用多方位渠道加强吴歌文化的宣传,比如,在公交车上播放一些舒缓的吴歌小曲,在广播电视上做一些专门介绍吴歌的文化节目,多举行一些普及吴歌小知识的公益讲座和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文化。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多开展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民传统文化保护观念,激发人们自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最终把这样一种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最后,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一方面大力保护老一辈吴歌传人,对吴歌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给予认可和资助,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新一代的吴歌传人,从而使这一文化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实现其永续发展。

三、结语

吴歌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不断延绵、传承和发展,它承载的历史、文化、音乐等价值不容忽视。但现在吴歌文化生存现状严峻,吴歌传承断层、吴歌保护工程管理论文措施未落实,这就要求吴地政府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实践传承保护吴歌的有效途径,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的传承与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乔磊 王俊清 尹楚兵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探究文化生存现况与传承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59573.html

    相关专题:中国直销公司名单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上一篇:城市公共艺术分布模式简述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